众力资讯网

胡乔木回忆说,1962年,毛主席的岳母(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去世了。听到这个消

胡乔木回忆说,1962年,毛主席的岳母(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毛主席放下了手中的文件,仰着头默默地坐在那儿。我们看到,有泪珠从他眼中滑落。     1962年的中南海,一份来自长沙的讣告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胡乔木后来回忆,毛主席放下手中正在批阅的文件,仰着头默默坐在那里,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泪珠顺着脸颊缓缓滑落。     向振熙出生在湖南平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     她与杨昌济结为夫妻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杨开智,女儿便是杨开慧。     1913年,杨昌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将才华横溢的毛主席引为得意门生,常常邀请他到家中探讨学问,向振熙也因此与这位青年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看毛主席勤奋好学、心怀天下,打心底里认可这个年轻人,后来更是支持他与女儿杨开慧走到一起。     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正在北京为革命奔走的毛主席,亲自陪同向振熙一家护送恩师灵柩返回长沙板仓安葬,这份情义让向振熙铭记于心。     革命年代的道路充满荆棘,向振熙用自己的坚韧为家人和革命事业撑起了一片天。     毛主席与杨开慧投身革命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三个外孙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的责任,将孩子们视如己出。     为了支持毛主席创办文化书社,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丈夫的奠仪费,还说服亲友一同出资相助。     白色恐怖蔓延时,她的侄子向钧为革命牺牲,女儿杨开慧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     面对接连的打击,向振熙没有倒下,她托人四处奔走设法营救,甚至卖掉首饰换得探监的机会,只为能给女儿带去一点慰藉。     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后,向振熙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剧痛,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冒着生命危险将三个外孙藏匿在向家砖屋,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查。     随后,她又历经千辛万苦,将孩子们安全护送到上海,交给地下党组织照料,为毛家保住了血脉。     那段日子里,她一边承受着丧女之痛,一边牵挂着远在革命前线的毛主席,却从未有过一句抱怨,只是默默用行动支持着女婿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迎来解放的消息传到向振熙耳中,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毛主席从杨开智的来信中得知岳母依然健在,欣喜不已,当即委托回乡探亲的朱仲丽捎去衣物和书信,表达思念与问候。     1950年向振熙八十大寿,毛主席特意让毛岸英回乡祝寿,还送去人参、鹿茸等贺礼,书信中满是敬重之情。     遗憾的是,同年年底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毛主席怕老人经不起打击,特意隐瞒了这个消息,依旧按月寄去生活费,悉心照料她的晚年。     向振熙的晚年生活平静而简朴,她每天都会翻看报纸,盯着上面毛主席的照片默默凝望,有时还会轻声念叨。     她始终以低调的姿态生活,从不因自己是毛主席的岳母而寻求特殊待遇,这份品格让身边人都十分敬佩。     1962年11月,年过九旬的向振熙在长沙病逝,消息传到北京,便有了开头那令人动容的一幕。     毛主席很快给杨开智发去电报,表达深切的哀痛,还特意寄去五百元安葬费,嘱咐将老人与妻子杨开慧合葬一处。     电报中那句“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道尽了两家数十年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     从早年支持革命的默默付出,到战乱中守护亲人的坚韧不拔,向振熙用一生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