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绍兴“可偷甘蔗地”爆火:18元当回“贼”,好玩还是踩了法律红线? 内容摘要

绍兴“可偷甘蔗地”爆火:18元当回“贼”,好玩还是踩了法律红线? 内容摘要 浙江绍兴80后农场主王勇龙因网友留言启发,推出“自助‘偷’甘蔗”项目,夜间开放且明码标价18元/根,提供工具刀与收款码,甚至允许不付款直接拿走。20多天内吸引百余人参与,收款超6000元,成网红打卡点。但“偷”字营销引发热议,有人点赞怀旧创新,有人质疑美化违法。本文结合案例解析法律风险,梳理网友观点,探讨这类创意经济的边界问题。 一、网红甘蔗地的“偷糖”生意:成年人的付费童年 夜幕下的甘蔗地里,手电筒光柱在蔗叶间晃动,有人猫着腰选甘蔗,有人举着工具刀小心砍伐,砍完第一件事不是“溜之大吉”,而是对着月光下的收款码扫码付款——这是绍兴网红“可偷甘蔗地”的日常景象。 这场新奇体验的发起者是80后农场主王勇龙。前段时间他发视频推介成熟的甘蔗,一条网友留言“好久没体验过小时候偷甘蔗的乐趣了”让他灵光一闪,干脆立起了“自助‘偷’甘蔗”的牌子,限定19点到次日5点开放,标注18元/根,还贴心备好工具刀和收款码。 “就是怕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放个收款码让大家自助付款。”王勇龙说,没想到效果远超预期。20多天里来了100多人,收到“偷款”6000多元,地里还有1000多根甘蔗等着被“偷”。为了让体验更到位,他最近还在田边装了灯光,烘托夜间“作案”氛围。 网友的参与热情藏在评论区里:“这‘偷’来的甘蔗嘎嘎甜”“付一根吃三根,太值了”“终于做了次不用紧张的贼”。面对“18元太贵”的质疑,王勇龙也大方回应“玫瑰酵素种出来的,可以免费吃”,既化解了争议,又给甘蔗加了“品质滤镜”。 二、法律解析:“偷”字营销真的没问题? 不少人觉得这只是商家的创意噱头,但从法律角度看,这场“付费偷甘蔗”的游戏藏着不小的风险,绝非“好玩而已”。 1. “偷”字宣传可能踩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红线 法律专家明确指出,即便设置了收款码,用“偷”字作为营销点仍可能涉嫌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教唆他人违法”的条款,而“自助‘偷甘蔗’”的表述,本质上是把违法行为包装成娱乐项目,容易传递“偷可以被容忍”的错误信号。 要知道,真实的偷甘蔗可不是小事。此前广西就有案例,有人因多次偷甘蔗或盗窃价值较高,被以盗窃罪追究刑事处罚。虽然王勇龙的项目加了“付费”“自助”的前提,但“偷”这个字本身就自带违法属性,很容易造成误导。 2. “可付可不付”藏着违约风险 王勇龙说“不想付钱也可以拿了甘蔗就走”,这种看似大方的规则,其实暗藏法律隐患。从法律关系看,消费者砍走甘蔗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买卖合同关系,不付款本质上属于违约行为。 可能有人觉得“老板都允许了,不算违约”,但这种口头许可没有明确界定边界。如果有人大量拿走甘蔗却不付款,老板追责时可能面临证据不足的问题;反之,若老板事后要求补款,消费者也可能提出异议,很容易引发纠纷。 3. 创意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这类“游戏化侵权”的体验项目,目前确实存在监管真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擦边球”。法律界普遍认为,商业创新必须建立在合法基础上,把违法行为包装成娱乐,既模糊了法律边界,也可能诱发他人效仿——要是有人学这种模式却不设收款码,就成了真正的盗窃陷阱。 三、网友吵翻了:是怀旧创新还是底线失守? 围绕这块甘蔗地,网友们分成了鲜明的两派,争论焦点集中在“创意”和“底线”的平衡上。 支持派:这是懂年轻人的怀旧经济 - 怀旧党:“80后表示太戳心了!小时候偷甘蔗的紧张刺激,现在花钱就能光明正大地体验,还不用担惊受怕,这钱花得值。” - 认可创新者:“比普通采摘园有意思多了,既卖了甘蔗又做了体验,老板脑子很灵活。而且85%的人都主动付款了,说明大家有契约精神。” - 体验派:“晚上去的,灯光打在甘蔗叶上氛围感拉满,砍完扫码付款,全程没人盯着,这种信任感很难得。” 反对派:美化违法不可取 - 法律警惕者:“再怎么包装,‘偷’就是偷,把违法的事当成卖点,传递的价值观有问题,尤其是容易带坏小孩。” - 质疑价格者:“普通甘蔗也就几块钱一根,18元明显是在为‘偷的体验’买单,这属于炒作溢价,有点割韭菜。” - 担忧效仿者:“今天能有‘偷甘蔗’,明天会不会有‘偷水果’‘偷蔬菜’?这种模式一旦流行,很可能引发真的盗窃。” 结论:甘蔗甜,规矩更要“甜” 王勇龙的“可偷甘蔗地”爆火,本质上是抓住了都市人怀旧和追求新奇体验的心理,20天收6000多元的成绩也证明了其商业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偷”字营销确实踩在了法律和伦理的边缘。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种“付费偷甘蔗”是创意还是越界?如果去掉“偷”字,你还会想去体验吗?商业创新到底该如何平衡趣味和法律底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