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谈判逃出私人恩怨 宁国法院的调解室里,方某和陈某刚见面就差点吵起来,唾沫星子都快溅到对方脸上。方某拍着桌子要15万饭店转让款,说陈某违约赖账;陈某更激动,指着鼻子骂:“你还好意思要?借我的3万没还,员工受伤我替你垫的赔偿金也没影,倒先冻结我账户!” 三笔账缠成乱麻,原本的朋友彻底反目,这谈判刚开局就往“翻旧账”的死胡同里钻 。 你见过朋友反目成仇的谈判吗?是不是一开口就翻旧账,正事压根没法聊? 法官没急着敲法槌,反而把两人分开单独谈。拉着方某时,他掏出财产保全清单:“你冻了他的账户,他进货的钱都周转不开,拿什么给你付款?真要判,光走程序就得半年,你的钱能拿到更快?” 转头找陈某,又摊开征信报告:“账户冻结超过三个月,你的生意贷就批不下来,这点损失比那几万块旧账大多了吧?” 这话戳中了两人的要害,方某皱着眉不说话了,陈某的火气也肉眼可见地降了 。 换做是你,被人冻结账户还被起诉,能压下火气谈事吗? 关键的一步来了,法官没让他们一对一掰扯,直接抛出“一揽子方案”:陈某当庭付清转让款,方某当场申请解除账户冻结,至于那两笔旧账,从转让款里直接抵扣结清。 这招太妙了!既没回避旧怨,又把三起纠纷拧成一个问题解决,避免了“解决一个,又冒一个”的麻烦。 要知道,这种“纠纷链条梳理”是调解的核心技巧,很多谈判崩了,就是因为只盯着眼前的矛盾,没看清背后的关联问题 。 这法官绝对是老江湖,抓问题抓得太准了! 国际上的商事谈判更讲究这套路。宁波一家公司和尼泊尔客户闹僵,前者说原材料涨价要提价,后者骂延迟发货还坐地起价,互相指责对方“不讲信用”,眼看订单要黄。 调解员压根没接“谁对错”的话茬,直接问尼泊尔公司:“下游客户催货的最后期限是哪天?” 又问宁波公司:“终止合同要赔的违约金,比涨价的利润多多少?” 两句话问完,双方都沉默了 。 调解员趁热打铁,甩出自去年以来的铜价波动数据,证明涨价不是漫天要价;又提醒宁波公司,丢了尼泊尔的长期订单,损失比这单的利润大十倍。 最后达成的协议特实在:单价涨0.37美元,宁波公司补检货物并加急发货。 你看,这就是“利益聚焦法”——把私人情绪里的“对错之争”,拽回“利弊之算”的轨道,谈判才能落地 。 你觉得谈判时,该先分对错还是先算利弊? 最怕的是谈判者被情绪绑架,明明能成的事,非要争口气。有个销售跟客户吵崩了,互相骂完拉黑,回头又后悔。 老谈判手都知道用“换人法”救场,换个同事联系对方,开口不提吵架的事,只说“我们董事会重新评估了方案,有个新想法跟您聊聊”,多数时候能把场子找回来。 这不是认怂,是明白谈判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赢了嘴仗。 哈尔滨的调解员王源泉更厉害,调解商标侵权案时,被诉的烟酒店老板哭着说要带孩子回农村,公司代表却咬着5万赔偿不放。 他没和稀泥,先跟老板说:“卖假货不管知情与否都是侵权,但你能证明供货来源,责任能减”;再跟公司说:“他被罚过2万,真逼到绝路,你一分钱也拿不到,还落个欺负小商户的名声”。 最后双方各让一步,赔1万了事 。 这招叫“双向疏导”,既讲法又讲情,比硬邦邦的谈判管用多了。 谈判的本质从来不是“打败对方”,而是“找到共赢的缝隙”。私人恩怨就像堵在缝隙前的石头,要么搬开它,要么绕开它,死盯着石头较劲,只会两败俱伤。 那些能成大事的谈判者,都懂一个理:情绪是谈判的敌人,利益才是谈判的朋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