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回算是栽在 “战后烂摊子” 上了 —— 本以为跟伊朗过招,无非是拦截导弹花点军费,打完就能喘口气,哪成想导弹残骸砸出来的坑,比打仗本身还让人肉疼,那些被砸坏的房子、商场,修起来简直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这修复根本不是 “刮个大白、补个瓷砖” 那么简单。 就拿承重墙开裂来说,得先请专业机构做结构检测,确认哪些地方能加固,哪些已经没法修只能拆。 海法有个老小区,检测完说三分之一的楼体得重新浇筑钢筋,可这老房子的建材型号早就停产了,找替代的特种钢材得从欧洲进口,光运输加关税就比普通钢材贵三成。 而且以色列本土的建筑工人本来就紧缺,这会儿全城市都在抢工人,工钱一天一个价,一栋六层居民楼修下来,光人工费就得几十万谢克尔,更别说建材、设计这些成本了。 商业建筑的损失更是叠着来。特拉维夫那座挺有名的购物中心,顶层被残骸砸穿了个大洞,天花板的消防系统、空调管道全毁了,里面几十家店铺直接停业。 老板们天天找商场物业要赔偿,可物业自己都愁得头大 —— 保险公司来了几波,要么说 “战争损失不在理赔范围”,要么就压着定损金额不松口。 这商场一天的营业额就得几百万,停业一个月就是近亿的损失,就算能修好,顾客的信任度也没了,后续能不能回本都是未知数。 办公楼更惨,海法港区那几栋写字楼的玻璃幕墙碎了大半,里面的服务器、办公设备全被雨水泡坏,企业要么临时租场地,要么干脆停工,损失根本没法算清。 最让人头疼的是 “隐性成本”。这么多建筑要修,以色列的建材市场早就供不应求了,钢筋、水泥价格蹭蹭往上涨,连带着普通市民装修的成本都高了一截。 政府也被架在火上烤,一边要给无家可归的居民发安置补贴,一边要拨钱给市政部门应急修复,可之前打仗已经花了不少军费,财政早就紧张,有议员都放话 “可能得暂缓明年的教育预算”。 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有老人说 “打之前担心被炸,打之后担心住不起房,这日子啥时候是头”。 以色列估计到最后才明白,战争的代价从来不止是战场上的花销。 那些满天飞的导弹残骸,砸坏的是房子,可拖垮的是民生和经济 ——3200 栋建筑的修复,不是三个月五个月能搞定的,这笔账算下来,比打一场仗的成本还高,而且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最后都得落到普通老百姓头上。 你说这图啥呢?好好的日子被折腾成这样,再有钱也经不住这么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