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分别开收港口费,中方细则已出台,美方只有一句话:自己看着办。 10 月 14 日这天真成了中美港口收费的摊牌日,两边几乎同时对进入本国港口的对方船舶收起了港务费,但这事儿往细了说,性质压根不是一回事 —— 美方是揣着私心挑事,中方是拿着规矩反击,连做事的章法都差着十万八千里。 要说这事儿的根子,还得往回倒半年。今年 4 月 17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先开了第一枪,拿着所谓的 301 调查当幌子,宣布要对中国企业拥有的、运营的、中国造的还有挂中国旗的船舶,从 10 月 14 日起加收港口服务费。 其实早在此前 3 月,特朗普政府就琢磨着对中国船收高达 150 万美元的费用,说是为了让造船业回流美国,结果刚放风就被美国航运业、农业骂翻了。 毕竟美国的大豆、玉米要靠船运到中国,加的费最后还得他们自己扛,后来只好草草放宽条件,可架子还是没放下,到了真要实施的时候,就只撂下句 “自己看着办”,连个像样的收费标准、范围都没明说,活脱脱一副 “我要打压你,你还得照着做” 的蛮横样。 再看中方这边,那真是把 “对等反制” 四个字落实到了骨子里,一点不含糊。交通运输部 14 号当天就印发了《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十条细则写得明明白白,谁该交钱、交多少、怎么交、啥情况能免,全都摆到了台面上。 先把收费的船划得清清楚楚:美国企业或个人拥有的、运营的,哪怕是间接持股 25% 以上的企业旗下的船,还有挂美国旗、在美国造的船,都得交这笔钱。 但也不是一刀切,要是这些船里有中国造的,或者只是空船来中国船厂修的,就能豁免,这规矩立得既有力度又留着情理。 收费标准更是算得精细,分阶段一步步来:从 10 月 14 号开始,先按每净吨 400 块收,到明年 4 月 17 号涨到 640 块,后年再到 880 块,2028 年就成了 1120 块。 还特地说了,同一艘船一年最多收 5 个航次的钱,要是一个航次挂靠好几个中国港口,也只在第一个港交,免得重复收费。 交的方式也明确,船到港 7 天前就得报信息交钱,要是敢瞒报漏报,或者没缴清费用,海事部门直接不给办进出口岸手续,想赖账都没门。这哪是临时起意的反击,分明是照着国际法和国内法规来的,每一步都站得住脚。 美方口口声声说要吸引造船业回流,可这事儿从根上就不现实,纯属自欺欺人。早有数据摆在那儿,美国造船业早就不是当年二战时的模样了,自从把重心转去高科技和金融,造船业早被边缘化了。 2024 年《金融时报》就说,美国商用船舶产量连全球 1% 都不到,排到了第 19 位;2023 年中国造了 1000 多艘远洋船,美国才造了 10 艘,零头都不够。 更要命的是成本和效率,韩国韩华集团去年收购的费城造船厂,造一艘小型集装箱船要 3.33 亿美元,中国造同款只要 5500 万,差了 6 倍还多。 美国造船厂造一艘新集装箱船得花 3 年多,等他们造出来,市场早变天了。丹麦一家航运咨询公司的 CEO 说得直白,这提议从专业角度看就是 “愚蠢”。 就连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承认,美国几乎所有大型造船项目不是延期就是超支,自己家的海军补给舰都得跑到韩国去修,还想吸引造船业回流?简直是做梦。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方这招就是想打压中国造船业 —— 毕竟 “十四五” 期间中国拿了全球 64.2% 的新船订单,连续 16 年世界第一,这实力让他们坐不住了。 可他们没算明白,中国的反制是对等的,你收我的费,我就按规矩收你的,最后受损的还是中美之间的海运贸易。 美国农场主的大豆、汽车厂商的零件,都得靠船运到中国,这笔额外的费用最后还得算到他们头上,推高的是美国自己的通胀。 反观中方,从一开始就把姿态摆得明明白白:交通运输部发言人说了,这是维护中国海运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敦促美方赶紧纠正错误。 没有虚张声势,没有含糊其辞,就是拿着细则说话,用事实反击。这和美方那种自己看着办的草率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有法可依的防守反击,一个是病急乱投医的蛮横打压,性质上的差别大了去了。 现在看来,美方想靠收港口费逼退中国船舶、重振本土造船业,纯属打错了算盘。中国造船业的实力摆在那儿,不是随便收点费就能撼动的。 美国自己的造船产业链早就断了,人才也跑光了,就算砸钱也不是三五年能补回来的。倒是他们那句自己看着办,最后可能得变成自己扛着吧。 毕竟贸易战里从来没有赢家,尤其是这种不讲规矩的挑事,最后坑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