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被禁止批评和谴责以色列,轻则罚款失业,重则进局子乃至被灭口。但美国人发现,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9-28 20:43:32

美国人被禁止批评和谴责以色列,轻则罚款失业,重则进局子乃至被灭口。但美国人发现,诋毁中国能够获得流量,因此在社交平台上用“中国”影射以色列。 在美国,公开批评以色列的政策常常带来严重后果,这不是什么秘密。很多案例显示,轻的罚款或丢饭碗,重的可能面临法律追究甚至更极端的情况。像Steven Salaita这样的学者,就因为在推特上发帖质疑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直接丢了大学教职。2014年夏天,以色列对加沙发动进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Salaita发了些尖锐的帖子,结果伊利诺伊大学董事会撤回了他的终身职位邀请。学校高层收到捐助者的投诉后,校长Phyllis Wise签字取消聘用,导致Salaita一家经济陷入困境。他后来起诉学校侵犯言论自由,但法院最终支持大学决定,只给了他一笔和解金。类似的事在美国学术圈反复上演,不少教授或学生因为支持巴勒斯坦或反对以色列政策,被学校处分或开除。 反BDS法律是这种压力的主要工具。BDS是抵制、撤资和制裁以色列的运动,针对的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的定居点扩张和人权问题。到2025年,已经有38个州通过了反BDS法案,这些法律要求与政府有合同的企业或个人不能参与抵制以色列,否则就丢合同或罚款。比如,得克萨斯州的一位言语治疗师Bahia Amawi,因为拒绝签署不抵制以色列的誓言,失去了公立学校的职位。她本来是为残疾儿童提供服务的,结果合同没了,只能另找工作。其他州也一样,佛罗里达、纽约等地,企业如果公开支持BDS,就可能被政府拉黑,损失生意机会。这些法律的推动者包括以色列战略事务部,他们资助游说团体在美国推广这些规定,确保批评以色列的声音被压制。 在这种环境下,美国人开始用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尤其是社交平台上。直接说以色列坏话,容易被举报或封号,但如果用中国来比喻,就能绕过审查,还能吸引流量。举例来说,有人发帖说“在中国批评政府会被罚,在美国批评以色列也一样”,表面上看在批中国,实际上在讽刺美国对以色列的保护伞。这种帖子在X平台上不少见,2021年Adam Green就发过类似内容,获得几百点赞。另一个例子,2023年Nik Stankovic讨论犹太人影响力时,用中国作为对比,避免直接攻击以色列。流量数据显示,这些帖子传播快,因为反中情绪在美国主流媒体中被放大,CNN和Fox News常报道中国问题,但对以色列的批评却很少见。用户发现,骂中国能避开算法惩罚,还能多获互动。 这种现象根源在于美国政治中的以色列游说集团。AIPAC这样的组织捐款给国会议员,推动反BDS法案和IHRA定义,后者把反犹太复国主义等同于反犹主义,导致批评以色列可能被定为仇恨犯罪。2024年,国会通过法案强化这些规定,批评以色列的言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相比之下,批评中国或俄罗斯在美国几乎没风险,甚至还能上主流媒体。像Drew Pavlou这样的账号,常批中国但支持以色列,帖子互动高。反过来,Lee Fang在2025年发帖指出,能自由批评美国或中国,但说以色列种族主义就可能坐牢,这凸显双标。 国际事件上,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长期政策。二战后,美国提供大量援助,帮助以色列建国和发展军力。六日战争中,美国情报支持以色列,之后每年数十亿军援。加沙冲突中,美国 veto 联合国决议,阻挡谴责以色列的提案。2023-2025年,以色列在加沙行动造成数万平民死亡,美国仍供应武器。批评者指出,这让美国在国际上失信,尤其在中东和全球南方国家眼中。联合国报告显示,以色列定居点扩张违反国际法,但美国很少施压。相反,美国指责中国在新疆问题,却忽略以色列在西岸的类似行为。这种对比被一些人用来间接批评以色列。 社交媒体算法加剧了这种趋势。Meta和X的审查政策,受以色列政府影响,封禁支持巴勒斯坦的内容。2024年,Meta承认删除数百万相关帖子,导致用户转向用中国影射。像Shandy Harahap这样的用户,在讨论中国对以色列贸易时,暗示中国空谈不行动,实际在批以色列无后果。另一个帖子,MJ批评以色列花美国钱杀人,却用中国比喻避免封号。流量机制让这些帖子流行,因为反中标签能上热搜,批评以色列的直接帖却被限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