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肠息肉,七个脾虚湿盛!6 味药精简方,健脾祛湿消息肉,内湿一扫空! 不少人被肠息肉困扰,担忧其癌变风险,尝试各种方法,息肉却依旧反复。其实,多数肠息肉的根源在于 “脾虚湿盛”。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若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就会在体内积聚,湿邪长期蕴结肠道,就如同在肠道内 “撒下种子”,逐渐滋生息肉。 之前分享过较为复杂的加减方,这次为大家提炼出一个仅 6 味药的精简小方,日常煮水饮用即可。它能够健脾祛湿、化痰散结,有效改善肠道内环境,消除息肉生长的 “土壤”,让肠息肉难以反复。 这个方子名为 “健脾消瘜方”,是从众多临床调理肠息肉的方剂中总结提炼而来,专门针对 “脾虚湿盛型肠息肉”(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大便溏稀、粘马桶,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舌苔白腻或厚腻)。日常用量为: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乌梅。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为补脾之要药,能增强脾胃功能,使脾胃运化有力,从根源上减少水湿生成。白术健脾燥湿,与党参协同,增强健脾之力,提升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将体内多余的水湿通过尿液排出,同时兼顾健脾,助脾胃一臂之力。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能进一步加强祛湿效果,尤其擅长清除肠道内的湿邪,改善大便溏稀的症状。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能行脾胃之气滞,又能燥湿化痰,使气机通畅,湿邪无所依附。乌梅酸涩收敛,具有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作用,在这里它能收敛肠道,防止湿邪下迫,同时还可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 但需注意,祛湿药物多偏温燥,若使用不当,易伤阴液。因此,这几味药相互配伍,既健脾祛湿,又避免过度温燥。 曾经有一位患者,经常腹胀腹痛,大便总是不成形,粘在马桶上很难冲干净,舌苔白腻。经诊断为脾虚湿盛型肠息肉。使用该方进行调理,2 周后,腹胀腹痛有所缓解,大便逐渐成形;3 个月后复查,肠息肉明显缩小。这正是健脾祛湿,改善肠道内环境所带来的效果。 要知道,这个方子仅适用于脾虚湿盛型肠息肉。对于肠热型、气滞血瘀型或阴虚型体质,并不适宜,误用可能会加重不适症状。若肠息肉直径较大,或者出现便血、消瘦等严重症状,应先寻求医生的专业评估,切勿盲目自行用药。 日常配合以下方法,能让效果事半功倍: 1. 艾灸足三里:每晚睡前,用艾灸条温和灸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每次 15 - 20 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足三里是脾胃的保健要穴,艾灸此穴位可温阳健脾,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湿气排出。 2. 食用山药芡实粥:早上或中午,将山药、芡实适量煮粥食用。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二者搭配煮粥,能健脾祛湿,补益脾胃,为脾胃虚弱者提供温和的滋养。 最后提醒: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脾虚湿盛程度、脾胃功能不同,药物用量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服用过程中若出现口干、咽干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调整用药。只有健脾祛湿,改善肠道内环境,护好脾胃,肠息肉才不容易反复生长。
十个肠息肉,七个脾虚湿盛!6味药精简方,健脾祛湿消息肉,内湿一扫空! 不少人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4 10:41:35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