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多涎症有办法多涎症,俗称“流口水”,多见于儿童,《诸病源候论》中

飞翔说健康 2025-08-25 19:27:24

中医治疗小儿多涎症有办法

多涎症,俗称“流口水”,多见于儿童,《诸病源候论》中名为“滞颐”。原因多为脾经实热或脾冷。实热者,为“火旺煎熬,令水沸腾,故痰涎唾出于口”,涎色白略稠,常伴口臭唇红,苔黄舌红,或口角糜破;脾冷者,则系“脾胃虚冷,不能收约”,“故涎自流”,涎水清彻,色白不稠。临床上以虚寒证最为多见,治疗上当以收敛为法。

涎为津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为涎。”为什么说涎是脾液呢?首先,脾开窍于囗,涎为口中之液;其次,津液由肺、脾、肾三脏调节,其中脾主要负责“制”,既不能使水分过盛,也不能使水失布达,涎液就是依仗脾之制约,既不溢于口外酿成滞颐,也不会少涎而致囗咽干燥;三是人们之食欲又与涎液分泌有关。

中药内服法

~止涎散~

配方:土炒白术12克,益智仁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平分12包,每次1包,每日2次,一星期服完。温开水调服或烙面饼食之均可。

本方有健脾益气、燥湿和胃、补肾摄涎之功效。该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和胃,土炒后更助其力而为主药。益智仁补肾固精、温脾摄涎,以为辅佐,两药为伍,相得益彰,合用以治疗脾寒胃弱导致的多涎症。

~五味异功散加味~

配方:党参9克,白术9克,鸡内金6克,茯苓9克,陈皮4.5克,薏苡仁12克,山药12克,炙甘草3克,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枣2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健脾益气,薏苡仁健脾燥湿,山药健脾益肾,鸡内金消食积、助脾运,益智仁温脾肾、摄唾液,生姜、大枣和营卫,诸药相伍,可收良效。

外治敷足法

配方:吴茱萸30克,胆南星15克。

用法:研为细末和匀,上药共分3份,备用。临睡前,先将脚洗净擦干,取药15克,用陈醋调成稠糊状,贴敷足底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次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有效。

药液洗足法

配方:白矾3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倒入盆内,待水温适宜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剂。

本方导热消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一般6~8天即可痊愈。

~2~

配方:肉桂3克,吴茱萸9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中,待温时浸泡双足,每次15~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本方温脾散寒,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由脾肾虚寒所致者尤宜。

0 阅读:34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