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要变贵?特朗普放话:先征小额关税,最终税率将达250%。   当地时间8月

波览历史 2025-08-06 10:16:22

进口药要变贵?特朗普放话:先征小额关税,最终税率将达250%。   当地时间8月5日,特朗普在CNBC的采访中抛出的药品关税计划,与其说是一项经济政策,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态。   这位以“极限施压”闻名的美国前总统,再次用夸张的数字:250%的最终税率,搅动着全球医药市场的神经。   但剥开政策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场用贸易保护主义包装的政治博弈。   特朗普在采访中强调“要让药品回到美国本土生产”,这话听着耳熟。   从他首次竞选总统时就喊出的“美国优先”口号,到任内对钢铁、铝制品加征关税的操作,这套“关税倒逼产业回流”的剧本已经上演过多次。   但医药行业和传统制造业不同,它的产业链复杂度远超常人想象。   全球医药产业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形成“美国研发创意、中印提供原料、欧洲精细加工、全球分销”的精密生态,绝非靠关税就能强行改写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性。7月初刚说要征200%关税,一个月后就把数字提高到250%,却对初始税率含糊其辞。   这种“狮子大开口”式的谈判技巧,在他处理国际贸易问题时屡见不鲜。2018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也曾多次在税率数字上反复调整,最终目的是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   这次对药品关税的表态,或许也是同样的逻辑——先用惊人的税率数字制造恐慌,再在实际执行中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政治成果。   从市场现实来看,250%的关税简直是天方夜谭。美国2024年进口药品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爱尔兰、瑞士等欧洲国家贡献了近七成份额。   这些国家的药企之所以能占据美国市场,靠的不仅是质量优势,更有几十年积累的供应链韧性。   如果真征250%关税,意味着一瓶进口药的价格会翻三倍以上,这对依赖进口抗癌药、罕见病药物的美国患者来说,无异于断了生路。   特朗普政府宣称“降低药价”的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完全是南辕北辙。荷兰国际集团的研究显示,美国本土制药成本是印度的5倍、中国的3倍,把生产线迁回美国只会让药价更高。   更麻烦的是仿制药市场,这类药品利润空间本就狭窄,一旦被征高额关税,中小药企很可能直接退出美国市场。   去年美国就已出现过300多种仿制药短缺,真实施这项政策,短缺清单恐怕要拉长好几倍。   药企们的反应也耐人寻味。强生、礼来等巨头宣布的数千亿美元本土投资,更像是应对政策风险的自保行为。   这些投资大多集中在研发中心和高端生产线,真正需要大量人力的原料药生产,依然会留在成本更低的新兴市场。   犹他大学的研究表明,重建完整的美国本土医药供应链至少需要10年时间和上万亿美元投入,这显然不是几家企业的投资就能完成的。   回顾特朗普的关税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他的高关税威胁往往比实际执行更有“威力”。   2019年对墨西哥加征关税的计划,在达成移民协议后立即取消;对欧盟汽车关税的威胁,最终也变成了谈判筹码。药品关税很可能重蹈覆辙。   最终实施的税率会远低于250%,甚至可能只针对少数品类,但特朗普会宣称“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的伤害其实最大。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的高管私下表示,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最终税率多少,而是政策朝令夕改带来的经营风险。   医药投资周期长达十年以上,谁也不敢在一个政策反复无常的市场重仓投入。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投资犹豫,或许比实际征收的关税更伤产业元气。   在全球疫情后时代,医药供应链的安全成为各国共识,但这绝不等于闭门造车。美国真正需要的是建立更有韧性的供应链,而不是用关税筑起贸易壁垒。   通过国际合作确保原料药供应多元化、建立战略药品储备、加强本土应急生产能力,这些才是提升医药安全的正道。 特朗普的关税计划,本质上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最终只会让美国患者为政治博弈买单。   这场药品关税风波,最终很可能以“雷声大雨点小”收场。 信息来源:特朗普:进口药品先征小额关税 最终税率将升至250% 2025-08-05 22:50·财联社

0 阅读:52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