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在韶山冲那片连绵的稻田里,至今还能看到老一辈人念叨的“毛顺生的田埂”。据说这位毛主席的父亲种的田,田埂修得又直又结实,连雨水都冲不坏。 这个生于1870年的普通农民,没读过多少书,却凭着一股子韧劲,把家里从欠着一身债的穷光景,过成了韶山冲数得着的殷实人家。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那种在旧时代里敢闯敢试的劲头,还有对孩子“严到骨子里”的教育,不知不觉间为中国培养出了改变历史的伟人。 毛顺生十七岁接手家里的日子时,手里只有六亩薄田和一堆还不清的债。那时候的湖南乡下,农民要么守着自家的地看天吃饭,要么就出去打零工糊口,可他偏不按常理出牌。 别人种稻谷只够自家吃,他就把多余的稻谷碾成米,挑到几十里外的湘潭去卖,来回走山路,脚上磨出血泡也不歇着。 卖米剩下的糠,他就用来养猪,猪粪又能肥田,这样一来,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后来他还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在银田寺的米店入了股,甚至大胆地发行了自己的“纸票”让乡亲们周转。 这种在当时乡下算得上“新潮”的做法,让毛家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到后来田地扩到了二十二亩,家里还雇了长工。 有人说毛顺生太“抠门”,对自己对家人都舍不得花钱,可他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却从来不含糊。 那时候农村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不错了,他却坚持让毛主席去私塾念书,哪怕家里农活再忙,也不让孩子缺课。 不过他的想法很实在:读书不是为了“考功名”,是为了能算账、能写契约,将来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 所以当毛主席在私塾里读那些“之乎者也”的时候,他还逼着儿子学珠算,教他记家里的账,甚至带着去田里看收成、去集市上谈生意。 这种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绑在一起的教法子,让毛主席从小就对农村的情况、对老百姓的日子看得明明白白。当然,这对父子之间少不了磕磕绊绊。 毛顺生脾气急,看到儿子不听话就瞪眼,毛主席年少时性子也倔,两个人常因为读书、做事的事吵起来。 最有名的一次,是毛主席不愿意按父亲的安排早早结婚,气得毛顺生要动手,毛主席扭头就跑进山里,两天两夜没回家。 可就是这样的“冲突”,反而让毛主席养成了不轻易服软、凡事自己做主的性子。 后来毛主席回忆起父亲,说他像个“严厉的老板”,可也承认,父亲那种不服输的劲头,那种把家里从穷到富的拼劲,其实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 在韶山冲的乡亲眼里,毛顺生不光会过日子,还挺有担当。1908年湘江发大水,好多人家的田地被淹,粮食颗粒无收,他二话不说就开仓放粮,给乡亲们分了不少稻谷。 村里修桥铺路,他总是第一个捐钱,虽然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可帮起村里人来从不犹豫。这种“富了不忘乡邻”的做法,让他在当地名声很好。 而毛主席后来走到哪里都想着老百姓,心里装着穷苦人,或许就是从小看父亲这样做,埋下的种子。 那时候的农村,大多数人还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规矩,可毛顺生却总在琢磨新法子。 他不像有些地主那样把田地租出去收高租,而是自己用心打理,研究怎么施肥能增产,怎么选种子能抗灾。 他还学着城里商人的样子,搞“预购”,春天就给农户付定金,让他们秋天把粮食卖给自己,这样既保证了自己的货源,又帮农户解决了春耕缺钱的难题。 这种灵活的做法,在一百多年前的农村,可算得上是很有头脑的“商业思维”了。毛顺生四十九岁就去世了,没能看到儿子后来干出的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他留下的,不只是家里的田地和家业,更有一种在艰难日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一种把实际问题解决好的务实精神,还有对孩子既严格又放手的教育方式。 毛主席后来在革命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能从实际出发想办法,总能扎根在老百姓中间,或许就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毛顺生这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的一辈子证明了:哪怕生在旧时代的农村,哪怕没读过多少书,只要敢闯敢拼、用心生活、教好孩子,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而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那种改变命运的勇气和智慧,最终通过儿子,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这样的人生,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值得让人竖起大拇指。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在韶山冲那片连绵的稻
波览历史
2025-08-05 11:16:01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