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志愿军军长回村种地不予授衔,朱老总大怒,不能没他,在经过多轮评定之后,由总干部部拟定的授衔名单新鲜出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总干部部花了几个月时间,按照各项标准,对全军将士的功绩、职位、资历一一审查,评定军衔,第一批授衔名单终于敲定,送到了朱德元帅手中。 名单里汇集了几十年来戎马倥偬、功勋卓著的将领,朱德坐在办公桌前,一页页地审阅,看到一半,他突然皱起了眉头,停下手中笔,他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不在名单里,这个人,是肖新槐。 按当时的规定,凡是已经离开部队、不在现役的人员,不再参与此次授衔,肖新槐自1952年从朝鲜战场归来后,由于长期征战留下的伤病日益严重,主动申请退出部队,回到了家乡湖南宜章县养病务农。 因为已经“解甲归田”,所以没有被列入授衔名单,朱德看完名单后,态度非常坚决,他不接受这样的解释。 在他看来,有些人可以因为规章制度暂缓考虑,但肖新槐不能没有,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公正与否的问题,更关乎对历史的尊重。 中央军委很快作出回应,决定派出专人前往湖南实地调查,接到通知时,宜章县的工作人员赶到肖新槐所在的村子,正值午后,阳光晒得田埂发烫。 肖新槐穿着草鞋,蹲在菜地里给青菜浇水,双手满是泥土,看到县里人找上门,他没有问来意,也没有多言,只是微笑着招呼大家进屋坐,他住的地方是一排老旧的瓦房,仅用了两间偏房,说这样方便打扫。 从朝鲜回国后,他拒绝住进县里安排的独门小院,也从不使用高级干部的特供票证,他常到河边捞鱼虾,说这样既新鲜又不浪费,他收到的津贴和补助,大多接济了村里孤寡老人和烈士家属。 冬天冷得厉害,县干部给他送去一件棉大衣,他转手就送给了邻居家一位五保户,过年那年,县长送去两瓶酒和一只鸡,他坚决要付钱,推辞不过就原封不动地退回。 调查组走访了当地多名村民,查阅了肖新槐从革命初期到抗美援朝的完整档案,中央军委最终拍板,破例授予肖新槐中将军衔,这个决定,在当时极为罕见。 授衔命令到达县里那天,武装部长带着命令文书走到田里,在田埂上宣读命令,周围干活的乡亲们一听,全都愣住了,原来每天一起种田的“老肖”,竟是一位将军。 肖新槐没有参加授衔仪式,他把那套崭新的将官礼服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了旧木箱,此后的日子里,他依然住在旧屋里,吃粗粮淡饭,每天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 他从不在村里讲自己过去的事,倒是在修水渠、铺山路的时候,总是第一个上手,有人劝他年纪大了,该歇歇,他只笑笑,说自己还能干。 他一生没有留下多少物质财产,1980年去世时,屋里最值钱的,是一张战役地图和一把旧手枪。 他的津贴,大半都用在了公益上,剩下的一部分捐给家乡修路,另一部分作为党费交了出去,衣物只有几套旧军装和一只补丁累累的水壶。 在1955年的那张光荣名单上,几百位将星各就其位,肖新槐的名字,最终没有被遗漏,但比起军装和勋章,他把更多的荣誉藏在了山村土地之间。 在乡亲眼里,他是一个热心干事、不多言语的老兵;在共和国的历史中,他是一位经历过井冈山、长征、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的战将。 他没有用军衔定义自己,却用一生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而在于做过了什么。 将军的礼服锁在木箱里,肖新槐一生都没有穿过它,可他站过的田埂、修过的水渠、帮助过的人,都记得这位“归农”的将军,在很多人还在追逐名单上的荣誉时,他早已将自己的勋章,深深种在了脚下的土地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教育整顿·党史学习】开国中将:肖新槐
1955年授衔时,志愿军军长回村种地不予授衔,朱老总大怒,不能没他,在经过多轮评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2 16:06: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