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婆婆怀疑丈夫和儿媳妇有染,她想试探一下。一天夜里,她穿上丈夫的衣服,遮住脸,从背后抱住熟睡中的儿媳妇,儿媳妇反抗中,抓破了婆婆的脸,婆婆仓皇逃走,衣服却落在了儿媳妇床上...... 等到月黑风高夜,王氏翻出老公的衣服往身上一套,遮着脸就摸到儿媳妇屋里,从背后给人来了个“熊抱”。儿媳妇吓得魂飞魄散,拼命挣扎,一不留神把王氏的脸给挠花了。王氏一看形势不妙,撒腿就跑,结果把老公的外套落在了儿媳妇的床头。 儿媳妇李氏瘫在床沿,心口跳得像擂鼓。 油灯被挣扎时带倒的枕头撞翻,昏黄的光在地上晃,照亮那件落在脚边的青布褂子。 这是公爹常穿的那件,袖口还补着块同色的补丁,是她前几日亲手缝的。 李氏的手抚过补丁,指腹蹭到粗糙的针脚,突然想起早上送饭时,婆婆王氏看她的眼神,像淬了冰。 王氏跌跌撞撞跑回房,对着铜镜一照,倒抽口冷气。 左脸上三道血痕,从眉骨划到颧骨,红得发紫,看着像被野猫挠过。 丈夫张老实被惊醒,揉着眼睛问:“咋了这是?” 王氏慌忙用帕子捂住脸,声音发颤:“没事,让蚊子叮了。” 帕子下的伤口火辣辣地疼,比疼更让人发慌的,是落在李氏屋里的褂子。 天刚亮,李氏就抱着褂子跪在了堂屋。 她把衣服往桌上一放,低着头说:“请爹娘给儿媳做主。” 张老实拿起褂子,瞅着上面熟悉的补丁,眉头拧成个疙瘩。 王氏坐在旁边,帕子捂着脸,心里把李氏骂了千百遍——这小蹄子,明摆着是想借衣服栽赃。 “这衣服咋会在你那儿?”张老实的声音沉得像块石头。 李氏咬着唇,把昨夜的事说了,只是没敢提挠伤人的细节。 话没说完,王氏突然拍着桌子站起来,帕子掉在地上,露出那张带伤的脸:“你个不要脸的!竟敢污蔑你公爹!” 她扑上去要撕打李氏,被张老实一把拉住。 邻里们很快就听说了张家的事。 三姑六婆聚在村口老槐树下,唾沫星子飞了一地。 “我就说李氏看张老实的眼神不对。” “王氏那脸伤,怕是捉奸被挠的吧?” “张老实看着老实,说不定一肚子花花肠子。” 这些话像长了翅膀,飞进张家的院墙,李氏听着,把自己关在屋里,眼泪浸湿了半条枕巾。 张老实被说得坐不住,拿着藤条就要去打李氏。 刚走到门口,就被王氏拦住:“打不得!” 她把丈夫拽回房,压低声音说:“真打出个好歹,外人更要说我们家理亏。” 张老实看着妻子脸上的伤,又想起李氏那双通红的眼睛,藤条“啪”地掉在地上。 夜里,张老实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想起李氏刚嫁过来时,怯生生地叫他“爹”,想起王氏这半年总疑神疑鬼,说李氏给她递茶时手碰了她的镯子。 “你实话告诉我,”他突然坐起来,盯着王氏,“你脸到底咋弄的?” 王氏的脸白了白,半晌才嗫嚅道:“我就是想试试她……” 真相像块石头,砸得张老实半天说不出话。 他披衣下床,走到李氏门口,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哭声。 这桩被猜忌搅出来的闹剧,把好好一个家搅得鸡犬不宁。 他突然想起年轻时听书先生说的话:“家不是朝堂,哪经得住这么多算计。” 第二天一早,张老实把家族长辈请到家。 当着众人的面,他把王氏的所作所为说了,又给李氏磕了个头:“是爹对不住你。” 王氏站在一旁,脸涨得通红,那些骂人的话堵在喉咙里,一句也说不出来。 李氏扶起公爹,眼泪掉下来,却摇了摇头:“只要家里安稳就好。” 后来,王氏脸上的疤落了印,像块洗不掉的记。 她再也没找过李氏的茬,只是偶尔吃饭时,会盯着那道疤发愣。 村里人渐渐忘了这桩事,只是路过张家门口时,总能看见李氏和王氏一起晒被子,阳光落在她们身上,倒也有几分和睦。 人心这东西,就像窗纸,捅破了难补。 可过日子哪能没磕绊?有时候退一步,不是认怂,是给彼此留条路。 就像张家那扇被风刮坏的门,钉块木板难看是难看,总好过冬天漏风,冻着满屋子人。 信息来源:综合参考明代《智囊全集》《型世言》等笔记小说中家庭伦理故事整理撰写
这样下去,以后娘家都不敢回来了。回来照顾老父亲这段时间,我去看望了两个舅舅,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