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312师副师长黎强被我军俘虏。在审讯过程中,黎强却表示:“帮我向共产党发个电报,不用多,9个字就行。” 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是摧枯拉朽了。老蒋的部队成建制地投诚、被歼。在四川,胡宗南集团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就在这乱哄哄的时候,成都外围的郫县,我第二野战军第60军,俘虏了国民党312师的一大票人,其中就包括副师长,黎强。 这在当时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抓到的国民党将军都够凑好几桌麻将了。接下来的审讯,按流程走呗,姓名、职务、部队番号,老三样。 可轮到这个黎强,画风突然就变了。 面对我军的审讯人员,他既不紧张,也不嘴硬,反而异常平静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同志,我请求你们向上级发一封电报。” 审讯员估摸着也是一愣,这算哪一出?要联系家人?还是要跟老上级求情? 黎强看出了对方的疑虑,接着说:“电报内容很简单,就9个字。” 说着,他一字一顿地念了出来:“速告总局,李清明被俘。” 这下审讯员彻底懵了。 “总局”是哪个局?“李清明”又是谁?这八个字,透着一股子神秘。一个国民党少将,上来就要给“总局”发电报,还自称“李清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要知道,战场上什么人都有。有诈降的,有想蒙混过关的,也有精神不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军审讯人员的第一反应,自然是高度警惕。这会不会是敌人耍的花招? 但黎强的眼神和态度,又不像是在演戏。他那种坦然,是一种“我的人,你早晚会知道”的底气。 这事儿蹊跷,审讯员不敢怠慢,立刻层层上报。电报最终送到了第60军军长张祖谅的手里。张祖谅也是个老革命了,一看这内容,心里也犯嘀咕。但他还是决定,把这个“皮球”踢到更高的地方去。 电报,就这么被发往了北京。 对黎强来说,这是拿自己的命在赌。如果中央社会部查无此人,或者因为战乱档案遗失,那他这个“国民党少将”的身份可就坐实了,后果不堪设想。 对我军来说,这也是个考验。万一他是真同志,怠慢了,那可是天大的错误。 几天后,北京的回电来了。内容同样言简意赅,但分量却重如泰山。回电确认:李清明(即黎强)是我党深入龙潭虎穴的秘密情报员,请立即护送其前往北京。 消息传来,整个60军的指挥部都震动了。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穿着国民党将军服的俘虏,竟然是自己人,而且还是潜伏在敌人心脏最高层的一把尖刀! 故事到这儿,你肯定会问,这个黎强到底是什么来头? 他的人生,比大多数谍战剧都精彩。 黎强,原名李碧光,1915年生于四川。早年间,他也是个热血青年,参加过学生运动,1938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组织给他的任务,不是去根据地,不是上战场,而是利用他的社会关系,打入国民党内部。这条路,比真刀真枪的战斗,更孤独,也更危险。 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你要在黑暗中独行,身边全是敌人。你说的话,做的每件事,都要伪装。你的喜怒哀乐,都不能是真实的。 黎强干得相当出色。他考入了胡宗南的“战时干部第四团”,这是一个专门培养嫡系军官的地方。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忠诚”,一步步在胡宗南的部队里往上爬。 为了让他更好地潜伏,党组织还特意安排了另一位同志——黎静,作为他的“妻子”和他并肩作战。 潜伏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煎熬。胡宗南生性多疑,对他手下的人看得极严。黎强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务的监视之下。他不能和组织有任何直接联系,所有的情报,都得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送出去。 他送出的情报有多重要?举个例子,胡宗南进攻延安前,详细的作战计划,就被黎强搞到手,提前送到了中央。这份情报,为党中央的安然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可以说,黎强就是插在胡宗南心脏上的一枚钉子。 随着地位越来越高,他当上了国民党312师的副师长,手握兵权,佩戴着闪亮的将星。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是那个叫“李清明”的共产党员。 他见过太多同志牺牲,也见过太多人叛变。支撑他走下去的,就是信仰。 到了1949年底,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黎强所在的312师被我军包围。按照原计划,他应该在战场上率部起义。但战局变化太快,通讯完全中断,他和上级失去了联系。部队被打散,他最终成了我军的俘虏。 解放后,黎强历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顾问等职务,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文艺事业。他很少跟人提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对他来说,那或许是一段不愿轻易触碰的记忆,承载了太多的牺牲和孤独。 2002年,黎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49年,国民党312师副师长黎强被我军俘虏。在审讯过程中,黎强却表示:“帮我
原上花绽放
2025-07-26 21:23:28
0
阅读: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