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宜妃接到一道圣旨:皇九子被革除宗籍,废为庶人。宜妃当场昏厥,可她还没有从伤痛之中完全回过神来,第二道圣旨又来了:宜妃搬出翊坤宫,迁到亲王府居住。 宜妃郭络罗氏的一生,像是被命运高高捧起又重重摔下的戏本子。她生在满洲镶黄旗家族,本名纳兰珠,父亲三官保在盛京当差,管着内务府的关防大印,家世不算顶尖,但也体面。 康熙十六年,十七岁的纳兰珠入宫选秀,凭着出众的样貌和灵性,一眼就被康熙帝相中。 那会儿翊坤宫的海棠开得正好,康熙把她的牌子翻得脆响。 赐名"宜妃"时,他捏着她的手说:"纳兰珠太素净,宜字好,合该是朕身边的人。"她确实得宠,宫里的份例总比别人多两匹云锦,康熙出征时,别的妃嫔只能托人带信,她却能收到皇帝亲手画的行军图,图边角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小像,说是像她。 皇九子胤禟出生那天,康熙守在产房外,听见婴儿啼哭就往里头冲。 乳母刚把孩子抱出来,他就抢过去,胡子扎得婴儿直哭。宜妃躺在床上笑,说陛下轻点,他却指着孩子的眉眼:"跟你一个模子刻的,将来定是个机灵鬼。"那时候谁能想到,这机灵鬼会成了后来的祸根。 胤禟自小就会讨康熙喜欢。 十岁那年替父亲试穿新马靴,摔了个跟头还不忘说"这靴子认主,得陛下亲自穿才合脚"。宜妃看着儿子被康熙抱在膝头,心里像揣了暖炉。她那时不懂朝堂争斗,只知道把儿子教得八面玲珑,以为这样就能在宫里安安稳稳过一辈子。 康熙晚年,皇子们斗得凶。 胤禟站在了八阿哥胤禩那边,手里的银子流水似的花,拉拢朝臣,打点太监,连宜妃宫里的份例都被他拿去填了窟窿。有回她劝儿子收敛些,胤禟却拍着胸脯:"额娘放心,将来四哥(雍正)要是坐上那个位置,还能忘了咱们?" 这话像根刺,扎在宜妃心里。 她见过四阿哥胤禛看人的眼神,冷得像冰,不像胤禟总挂着笑。可她拗不过儿子,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往漩涡里跳。康熙驾崩那天,宜妃正在佛堂抄经,烛火突然灭了,她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天要变了。 雍正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就绕不开胤禟。 革除宗籍那天,宜妃正在给康熙的牌位上香,太监宣旨的声音像冰锥子,一下下扎进耳朵。她眼前一黑栽倒在地,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冰冷的地面上,翊坤宫的海棠花瓣落了满阶,没人敢来扶。 迁去亲王府的那天,宜妃只带了个紫檀木盒子。 里面装着康熙画的小像,还有胤禟小时候掉的乳牙。马车经过紫禁城角楼时,她撩开帘子看了一眼,红墙琉璃瓦还跟当年一样,只是再也没有等着她的人了。亲王府里的日子清苦,下人们见风使舵,连炭火都给得克扣。 有回胤禟被押解路过王府,隔着墙喊了声"额娘"。 宜妃扑到墙边,却只听见铁链拖地的声响。她想喊儿子的名字,喉咙里像堵着棉花,只能眼睁睁听着那声音越来越远。后来听说胤禟在牢里被折磨得不成样子,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宜妃就开始绝食,说要陪着儿子。 王府的人慌了,赶紧报给雍正。 雍正派来的太监传话说:"胤禟罪有应得,宜妃若安分守己,还能保个周全。"宜妃听完,突然笑了,笑到眼泪都出来了。她想起康熙当年说的"宜字好",原来不是合该在他身边,是合该认命。 1732年冬天,宜妃在冷宫里咽了气。 身边只有那个紫檀木盒子,小像上的康熙还年轻,乳牙躺在锦缎里,白得刺眼。雍正没让她入康熙的陵寝,只在亲王坟地的角落里给了块地方。下葬那天,起了大风,把纸钱吹得漫天飞,像极了翊坤宫飘落的海棠花。 有人说宜妃是被儿子连累,也有人说她错在看不清形势。 可那些在翊坤宫当差过的老太监都记得,当年那个爱笑的宜妃,总爱在海棠树下等着皇帝,手里攥着刚绣好的荷包,眼里的光比殿上的琉璃灯还亮。 信息来源:《清史稿·后妃传》《清世宗实录》相关记载整理
1723年,宜妃接到一道圣旨:皇九子被革除宗籍,废为庶人。宜妃当场昏厥,可她还没
勇敢小妹
2025-07-30 12:3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