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打死陈友谅,夺其美貌爱妃达定氏,生下儿子朱梓。朱梓16岁时,她说:“你不是朱元璋的儿子,我被掳来时,肚子里已怀着你!我忍辱偷生快20年,你要为父报仇啊!”不料朱梓惨死,她以头撞柱,脑浆崩裂而亡! 元末天下大乱,一帮农民兄弟举起了义旗。 后来他们分成了几派,一派当然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叫朱重八。 一派是陈友谅,一派是张士诚,还有一个叫明玉珍的人,跑到成都做起了土皇帝。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风头正盛,因而两人进行了反复的缠斗。 最终老朱技高一筹,终于将陈友谅战败,陈友谅将家底都输了出去。 当时的陈友谅以收藏美人著称,朱元璋取得胜利以后,认为张士诚和明玉珍已经不足惧,居然兴起了享受的念头。 于是他就巡视了陈友谅的后宫,一眼就相中了当时年仅18岁的小妾达氏,此女貌美如花,勾魂摄魄,真是美人。 当然朱元璋的话还是说得冠冕堂皇:“陈友谅擅自领兵攻击我,致使我非常愤怒,为了平息怒气,我就把他的妾室接收了。” 然而朱元璋没有预料到,因果循环在他的儿子身上又来了一轮。 达氏进入朱元璋的后宫后,被册封为达定妃,先后给朱元璋生了两个皇子,一个是七皇子齐王朱榑,另一个八皇子潭王朱梓。 谁都未曾想到,达定妃对陈友谅的爱意是如此久远,而对朱元璋的恨意是如此深刻。 既然无法暗害朱元璋,那么就让朱元璋的亲儿子来恨自己的父亲,以此来报复朱元璋。 在达定妃的放纵下,齐王朱榑的性格被培养得极为野蛮粗暴,与人相处,动辄爆粗口,要么就抡拳头,反正在朱元璋的所有儿子里成了一个异类。 而潭王朱梓的性格则与哥哥恰恰相反,他自小聪慧,常与一班文士饮酒作诗,端的是文采风流,因此十分受朱元璋的宠爱。 殊不知,小小的他就被母亲达定妃灌输了“仇父”的思想,只要朱元璋有一点对不起他们的事情,就会无限地放大。 而且,达定妃不时给朱梓讲述当年的陈友谅是如何的英武神勇,如何的仁慈善良。 当16岁的朱梓要到他的封地长沙就任时,达定妃直接扔出一个炸弹:“梓儿,你并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你的父亲是陈友谅。朱元璋窃取了你父亲的江山,你要把它夺回来。” 这时,朱梓脑海里立刻回想起朱元璋曾经对自己的呵斥和不满,同时母亲口中的陈友谅光辉形象在脑海里立体起来,这两种对比,使他愤恨不止。 朱梓又想到朱元璋早早地就立朱标为太子,心里不禁暗暗大吼一声:我一定要把它夺回来。 实际上,更大的可能就是朱梓脑子里升起了当皇帝的野心,所谓的朱元璋不是自己的父亲,只不过是借口而已。 本来朱梓想着到长沙当个逍遥王爷,可是这样一来就要调整计划,我要为父复仇,我要起兵夺回皇位。 朱梓到长沙后,表面上还是按部就班的过着王爷式的悠闲生活。 可是背地里却开始筹措资金,训练军队,他在王府中建造了一座密室,蓄养一些异士来筹谋起兵之事。 他为了强化自己的意志,甚至是刻了一块牌子:“宁见阎王,不见贼王。” 以此来时刻暗示自己要将朱元璋视为贼王,自己起兵的心是如此坚定,宁可死也要去做这件事。 可是,锦衣卫却不是吃白食的,很快就发现了湘王府的异动。 而这时恰好爆发了胡惟庸谋反案,好巧不巧地是湘王妃的兄弟宁夏指挥于琥被牵连其中。 在调查中,朱元璋将两件事合在一起,于是决定将朱梓叫来问话。 朱梓还没有蓄集起来足够的力量,根本无力反抗老朱,但是他担心被叫回京城后,会有更加凄惨的结局,就拒绝了朱元璋的召见。 这一下可触怒了朱元璋,他派徐耀祖兵临长沙,满怀着愤怒、不甘和恐惧的心情。 朱梓望着长沙城外的大军,将那块一直贴身藏着的牌子扔了下去。 他回到家中,与王妃一起举火自焚。 当达定妃知道朱梓的死讯后,知道自己杀死朱元璋的希望再不可能实现,可是将朱元璋的儿子杀死,让朱元璋心痛一下,应该也算稍解恨意,于是她也自杀了。 后来,达定妃的另一个儿子齐王朱榑在朱元璋死后准备起兵谋反,被朱棣废为了庶人。 达定妃这种女人十分可怕,为了自己的所谓仇恨,竟然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报复工具,让儿子杀父亲,心理可谓十分变态。
一日,朱元璋看常遇春清心寡欲,特意安排2位美婢过去伺候。洗漱之间,一位婢女,不小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