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朱元璋乘车去看望汤和。只见汤和口眼歪斜,嘴角还留着口水。他试图跪下行

青史如烟啊 2025-04-07 10:09:46

1392年,朱元璋乘车去看望汤和。只见汤和口眼歪斜,嘴角还留着口水。他试图跪下行礼,可双腿不受使唤,怎么都跪不下去。 此时的朱元璋也已经风烛残年,颤颤巍巍的上前扶起汤和,有些愧疚的说道:“咱本想回凤阳看你,可咱这身子骨也不行了,只能麻烦老伙计来趟京师了。” 汤和的眼中闪烁着泪花,他用尽全力支支吾吾的回答:“多谢陛下还能记得我啊。” 朱元璋摆摆手:“你这是讲的什么话,我还指望着你给我涤荡四方呢。”说完,两个老人不约而同的笑了。 朱元璋搀扶着汤和,亦步亦趋的往座位上走,一旁的宫女和太监想来帮忙,他呵斥道:“咱还没老到那个地步呢。” 入座后,朱元璋心疼的摸着汤和的手,感慨的说:“几年不见,威震八方的柱国竟老成了这副模样”说着他苍老的脸颊上滑落出几滴泪水。 不一会儿,御厨已经做好了饭,饭菜很简朴,只有一道油煎毛豆腐。 朱元璋夹起一块,放到汤和盘里:“来,尝尝,有什么不一样嘛。” “当年咱们小的时候,到处要饭,能吃上块豆腐都算是过年了”,说到这里,朱元璋满是惆怅:“你还记得这道菜是怎么来的吗?” 汤和笑了:“陛下当年在地主家打短工,后来又去庙里当和尚。那些长工念你可怜,经常偷偷从后厨拿些吃食,放在干草垛里。每天晚上,咱们就拿出来一起享用。可有一回,庙会一连开了四天,你没来得及去拿。等忙完了,咱们才发现,那豆腐已经长了毛。那时候穷,东西坏了也不舍得扔,我就从姨母家顺出来点豆油,你找了个破锅,生上火,煎着吃。” 朱元璋听到这里也发自肺腑的笑了:“只有跟你在一块,咱才觉得没那么孤单。都说高处不胜寒,可咱如今坐的也太高了,总是怕摔下去,还想着把子孙也捧到这么高。” 汤和劝道:“陛下,不服老不行喽。” 这话也只有汤和敢在朱元璋面前说,两人从小在一起要饭,后来汤和投奔了起义军。 有了些起色后,汤和又写信给朱元璋,让他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 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起事的领路人。 初入行伍,尽管朱元璋只是个无名小卒,但汤和仍以大哥相称,对他言听计从。 后来,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也有了自己的人马,随即汤和就跟在朱元璋身边鞍前马后。 朱元璋了解汤和,知道他忠诚无二,这些年从未对其有过怀疑。 当年汤和镇守常州,抗拒张士诚,张士诚又是送金银财宝,又是送美女姬妾,汤和丝毫不为所动,但他爱喝酒,一喝酒就口出狂言。 某次喝醉后,口出狂言:“我驻守常州,如同身在屋脊之上。右转在东,左转在西。” 言外之意就是,汤和手握重兵,他向东投奔张士诚,则张士诚赢天下;向西继续辅佐朱元璋,则朱元璋得江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传着传着就被人添油加醋的传到了朱元璋耳中,并称汤和有心谋反。 若是旁人说出这番话,即使没有谋逆之心,也会在战后遭到朱元璋清算。 但汤和不一样,这是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朱元璋表示:“汤和是我的心腹旧将,这件事就这样算了,任何人不能再提。” 当然,汤和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此后见到朱元璋总是毕恭毕敬。 汤和在目睹朱元璋倾轧功勋,连生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后,心中不免萌生退意。 他担心,若再在朝中为官,恐怕难得善终。 在几次上疏乞骸骨后,朱元璋终于表态,他先是派人在凤阳给汤和修筑了上等的园林,又赐钞万锭以供汤和养老。 不过,汤和临回家前,朱元璋还拜托他一件事:“日本蛮夷之国,总是侵扰我海防边境。爱卿虽然老了,但请勉强替朕去一趟浙江、福建,视其要害地,筑城增兵以固守备。” 汤和不辞劳苦,沿着海岸线接连修筑了数十座堡垒。 堡垒修筑完成,他老家的宅子也建好了。 汤和与妻子回京,向朱元璋辞行。汤和走的那一天,朱元璋望着他们远去的车马,久久不肯回宫。 在汤和回家后,染上了中风,思念故旧的朱元璋总是派御医去凤阳为汤和治病。 隔三差五,朱元璋就会让人带着自己的龙辇,去接汤和进京。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朱元璋得知后泣不能生,宣布辍朝三日,以吊唁汤和,并下令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0 阅读:69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