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斥巨资修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30亿,我就把这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300万过路费,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后悔了吗? 2019年五一假期,虎门大桥因车流量过大而出现罕见的震动,登上热搜。这座连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东莞市虎门镇的大桥,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交通枢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每天为国家创造300万元过路费、每年贡献超过10亿元收入的桥梁,背后有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等收回成本30亿,我就把这桥捐给国家!"90年代初,香港富商胡应湘在决定投资虎门大桥时,曾这样承诺。当时,这个决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称赞他爱国情怀,也有人怀疑这只是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 虎门大桥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全长15.76公里,跨径达888米,主缆长度惊人的16.4公里。从1992年开工到1999年通过交通部最终验收,历时七年,融合了近18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 胡应湘并非一时兴起有了建桥的想法。作为一名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建筑师,他凭借专业眼光,敏锐地发现了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痛点。当时的广州与东莞隔海相望,两地之间的车辆往来需要绕行很远的路程,严重制约了珠三角经济的发展速度。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怀揣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胡应湘向广东省交通厅提出了建设跨海大桥的大胆设想。然而,这个想法最初并未得到认可。当时的广东交通部门认为,建设如此规模的跨海大桥风险巨大,技术难题重重,若建设失败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面对质疑,胡应湘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魄力和爱国情怀:"建设大桥的费用由我全部承担,并且会联系顶尖的工程师设计图纸,帮助完成建设任务。"这一承诺打消了官方的顾虑,虎门大桥项目终于获得批准。 或许当初,没有人能想到这座桥梁日后的经济价值。从最初的日均1.8万车次,到如今的日均16万辆车流量,虎门大桥不仅改变了粤港澳三地"一水相隔"的状况,更成为推动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关键基础设施。 而在收回30亿成本后,胡应湘信守承诺,将这座"中国最赚钱的大桥"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如今,面对每年10亿元的巨额收益,这位香港富商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 "我不后悔。"当被问及放弃每年10亿收益的决定时,胡应湘的回答简单而坚定。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香港富商,人生轨迹远比一座大桥更加传奇。 胡应湘的成长故事要从他的家庭说起。他的父亲胡忠是香港著名的"出租车大王",香港湾仔至今还有一座以其父亲命名的胡忠大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胡应湘接受了良好教育,培养出优秀品格。1958年,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带着专业知识和家族支持,创立了合和建业公司。 作为既懂建筑又精通商业的复合型人才,胡应湘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成就。1972年,他决定转战房地产领域,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变成商业优势。他对建筑的每个细节都亲自把关,使得合和中心成为八十年代香港最著名的建筑,吸引无数人慕名而来。随着时间推移,胡应湘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涵盖地产、物业、酒店管理、餐饮等多个领域。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胡应湘成为第一批进入内地投资的香港实业家。在香港回归前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选择既是商业决策,也是政治智慧的体现。他在内地投资的项目遍布高速公路、酒店、电厂、检查站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百亿元。 胡应湘投资建设项目有一个独特原则:项目回本后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一原则在虎门大桥项目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尽管虎门大桥每天创造300万元的过路费收入,但胡应湘依然坚守承诺,在收回30亿成本后将大桥无偿捐给了国家。现在的虎门大桥由广东交通运输集团下属的新粤虎门公司管理,这桥梁的巨大经济价值已全部归于国家所有。 除了虎门大桥,胡应湘的慈善足迹还遍布教育领域。他投资建设了多所小学,并曾为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捐款一亿美元。这些善举在当时的商界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企业家对他的慷慨解囊感到敬佩。 与众多富豪不同,胡应湘生活极为低调朴素。即使身为顶级富商,他从不炫耀财富,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面对巨大财富,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博大的胸怀。他曾多次大胆指出香港政府决策中的不足之处,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胡应湘还有一个未能在当时实现的宏大构想——建设港珠澳大桥。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一设想的人,但由于当时投资风险过大,技术尚不够成熟,这个提议被搁置。直到多年后,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才算完成了胡应湘的这一愿望。
1960年3月,广东惠阳渔民苏就带决定带领全族逃港。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家族的两艘
【180评论】【190点赞】
用户11xxx66
相反,听说国家要修港珠澳大桥,李嘉诚气愤不已,因为他家渡轮挣不到钱了
阳光灿烂
听说当年李嘉诚极力反对兴建港珠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