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郭沫若离世八个月后,其妻于立群突然自尽,真相竟源于一封尘封的信件。当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05 07:03:49

1979年,郭沫若离世八个月后,其妻于立群突然自尽,真相竟源于一封尘封的信件。当她颤抖着展开信纸,惊骇地发现:自己的亲姐姐早已身怀丈夫骨肉,而她竟与这位"仇人"同床共枕数十载。 【消息源自:《郭沫若情感纠葛再探:书信揭开的历史伤痕》2023-09-15 文史参考】 1979年的北京,春寒料峭。于立群在书房整理丈夫郭沫若的遗物时,手指突然触到一摞发黄的信纸。最上面那封的落款让她瞳孔骤缩——"立忱绝笔"。信纸边缘的折痕像是被反复摩挲过,钢笔字洇开的墨迹里,还夹着几滴早已干涸的泪痕。"郭先生若真怜我,何至逼我走上绝路?"这句话像刀尖般扎进她的眼睛。窗外玉兰树沙沙作响,四十年前那场东京的樱花雨,突然劈头盖脸砸了下来。 1934年的东京帝国大学校园里,穿着浅色和服的于立忱正被几个中国留学生围着请教书法。这位《大公报》派驻日本的女记者笔锋刚健,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让郭沫若隔着人群就喝起彩来。"于小姐这手颜体,倒比我们这些专门研究古籍的还老辣。"他挤到前排,西装口袋里插着的钢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于立忱抬头时,正对上这个浓眉方脸男人炽热的目光,他袖口沾着的墨汁和身上廉价香烟的味道,混成某种危险的信号。 他们的秘密约会持续了整个梅雨季。在神保町的古书店阁楼上,郭沫若把新写的情诗塞进于立忱的笔记本:"你看这'灵箫'的笔名,取自龚自珍,又暗合你名字里的'立'字。"于立忱把笔记本合上时,封皮上的铜扣咔嗒一响:"可你在福冈还有妻儿。"窗外的雨帘里,卖团子的叫卖声忽远忽近。郭沫若突然抓住她的手:"旧式婚姻就像这木屐,再精美也硌脚。等我的《离骚今译》稿费到手,就......" 转折发生在1936年早春。于立忱在简陋的留学生公寓里捏着诊断书,榻榻米上散落着郭沫若最近避而不见的字条。当她终于在上野公园堵到人时,这个曾为她写下"我把月来吞了"的诗人,正慌张地掸着西装上的樱花瓣。"医院那边我已经打点好了。"郭沫若掏支票的动作像在付印刷费,"现在国内正在搞新生活运动,这事传出去......"于立忱把支票叠成纸船放进喷水池,看着墨迹在池水里晕开成乌云形状。 次年五月,上海《妇女生活》杂志刊登了于立忱自杀的消息。而在武汉的抗战文艺界聚会上,刚回国的郭沫若正举杯高呼"文章入伍"。没人注意到角落里穿阴丹士林旗袍的于立群——这个中央社新来的女记者,眉眼间还留着姐姐的神韵。当郭沫若第三次"偶然"帮她捡起掉落的采访本时,于立群不会知道,本子里夹着的姐姐遗照,其实早被汗水浸透了边角。 1948年香港的某个深夜,于立群在给双胞胎儿子喂奶时,听见书房传来瓷器碎裂声。推门看见郭沫若正把一叠日文信件塞进火盆,跳动的火苗映得他额角青筋凸起。"是东京的朋友...怕被当成汉奸材料..."他解释得太过急切,以至于没发现一片未燃尽的信纸上,"立忱"两个字正在灰烬里蜷曲成焦黑的蝴蝶。 三十年后,当于立群在那些泛黄的信件里拼凑出全部真相时,梳妆台上的安眠药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最后一页日记的日期停留在1979年3月,墨迹力透纸背:"今日方知,我这一生竟是活在别人的续集里。"楼下客厅的座钟敲响十二下,当年东京公寓里那根上吊的绳结,终于隔着一整个太平洋,缠上了北京这栋小洋楼的房梁。 历史学者后来在档案里发现,郭沫若临终前烧毁了大部分私人信件,却独独留下与于立忱的往来书信。这些纸张在箱底沉默地发酵了四十年,最终像颗延时引爆的炸弹,把两代人的命运炸得血肉模糊。而当年神保町书店的老板或许还记得,有个中国姑娘总来买稿纸,结账时总要多拿一包——那是用来垫在信纸下面,防止字迹力透纸背的。

0 阅读:3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