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德旺外出游玩时购置了一根手杖,乘车时却遭司机厉声呵斥:"当心点!这车玻璃你砸锅卖铁都赔不起!"曹德旺沉声追问:"值多少?"司机趾高气扬:"一块就要好几千!"闻言曹德旺拍案而起:"简直欺人太甚!" 【消息源自:《曹德旺:一块汽车玻璃背后的中国制造突围战》2023-09-15 经济观察报】 1983年夏天,福建商人曹德旺坐在长途汽车里擦汗,手里那根新买的登山杖不小心碰了下车窗。"小心点!这玻璃值你半年工资!"司机突然的吼声把全车人吓了一跳。曹德旺低头看着只留下淡淡划痕的玻璃,司机又补了句:"日本货,换一块要6000块。"这个数字像记闷棍——当时县城工人月薪才40元。 车到服务区,曹德旺给司机递了根烟套话。黝黑脸的司机老陈吐着烟圈说:"咱这车三年换了四块玻璃,队里光这笔开销就够买套房。"他扳着手指算账:进口玻璃运费比玻璃本身还贵,等配件要两个月,车队宁愿用胶带粘着裂缝跑运输。曹德旺摸着起茧的拇指——他承包的乡镇水表玻璃厂刚扭亏为盈,但汽车玻璃的暴利还是惊着他了。 回厂后曹德旺立刻让会计小吴调资料。"曹总,您看这个。"小吴捧着发黄的行业简报,"去年全国汽车玻璃进口额1.2亿美元,四家外企占了九成。"报表上触目惊心的数字旁边,还粘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上面用红笔圈着某领导讲话:"要把汽车工业搞上去,必须突破关键零部件瓶颈。" 三个月后,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里,曹德旺把酒杯重重搁在茶几上。"他们这是欺负中国人造不出来!"他对来挖角的台商老林发火。原来他带着团队跑了五省玻璃厂,发现不是设备老旧就是技术卡脖子。最气人的是某外资代表处的态度,那个梳油头的香港经理翘着二郎腿说:"曹先生,你们还是安心做水表玻璃吧,汽车玻璃要讲百年工艺的。" 转机出现在1984年春节。车间主任老周带着满身机油闯进办公室:"曹总!咱用制镜级的浮法玻璃试过了!"原来厂里几个老师傅把淘汰的军用光学设备改装成测试仪,用土办法调整了120多次温度曲线。曹德旺冲到车间时,看见技术员小王正拿着锤子做实验,钢球从一米高处砸向玻璃样板,砰的一声——玻璃没碎,小王的手倒是震得发麻。 1985年深秋,长春一汽的采购科来了群福建人。当曹德旺从蛇皮袋里掏出样品时,科长差点把茶喷出来:"你们真敢要价?比日本货便宜三分之二!"其实这价格还是赚的——福耀新建的熔炉一天能产200吨玻璃,运输成本更是只有进口的零头。半年后,东北的卡车司机们发现,挡风玻璃右下角那个"FY"标志越来越常见。 到了90年代初,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曾经趾高气扬的外资代表主动约曹德旺喝咖啡,开口就是"战略合作"。曹德旺笑着让秘书拿出报表:福耀不仅拿下一汽二汽的订单,还把产品卖到了美国售后市场。最戏剧性的是,当初那个香港经理跳槽来求职,曹德旺给他倒了杯茶:"现在轮到我们讲百年工艺了。" 2016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里,蓝眼睛的工人正给奔驰生产线安装玻璃。有个年轻技工指着玻璃角上的"Fuyao"商标问组长:"这中国公司什么来头?"组长擦着汗说:"听说他们的老板三十年前,是被一块天价玻璃气疯的。"没人注意到,参观通道里有个戴安全帽的老人,正用当年丈量水表玻璃的专注眼神,检查着每一道工序。
安徽小米Su7智驾出车祸,3人命丧黄泉。高速公路上施工临时改道,智驾系统居然没像
【4评论】【7点赞】
心浪
这就是润人说的当年日本援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