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恐怖分子登上搭载数200多名乘客的民航飞机,仅仅五分钟后,法航1

古籍两万有余 2025-03-30 12:04:09

1976年6月,恐怖分子登上搭载数200多名乘客的民航飞机,仅仅五分钟后,法航139次航班沦为恐怖的囚笼。 6月27日,地中海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特拉维夫,法航139次航班在轰鸣声中拔地而起,驶向万里晴空。乘客们或悠闲阅读,或轻声交谈,他们怎会料到,平静表象下,危险正悄然逼近。 飞机经停雅典时,紧张的气氛开始弥漫。机场职工因即将罢工而躁动不安,安保防线出现漏洞。四名眼神阴冷的恐怖分子,怀揣着手枪与炸弹,混在人群中登上飞机。仅仅五分钟后,他们便扯下伪装,掏出武器,尖利的叫喊瞬间打破机舱的宁静,乘客们惊恐地看向这些不速之客,法航139次航班瞬间沦为恐怖的囚笼。 当天下午,飞机迫降在利比亚班加西机场,一名英籍孕妇被允许下机,暂时脱离险境。然而,短暂的喘息后,飞机再度起飞,在夜幕的掩护下,于次日凌晨降落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 恐怖分子借助乌干达政府的传声筒,向世界抛出了一份冷酷的“交易清单”:用飞机和人质,换回关押在以色列、肯尼亚等多国的53名“游击队员”,其中40人在以色列境内。他们还设定了死亡倒计时,若7月1日凌晨(后延至7月4日)以色列等国政府拒绝,便要炸毁飞机,让机上人员血溅当场。6月30日和7月1日,恐怖分子分批放走147名非以色列人质,却将百余名犹太人质与12名机组人员困在候机楼,如同困兽。 法航139次航班失联的消息,如一道电波迅速传入以色列情报部门。以色列高层迅速判断,劫机背后大概率藏着针对本国的政治阴谋。短短两个半小时后,内阁紧急会议召开,“应急指挥部”火速成立,专家与官员们兵分两路,一边谋划外交斡旋的A组方案,一边构思军事营救的B组方案——“雷电行动”。 以色列对外高唱外交解决的调子,实则暗中为“雷电行动”秣马厉兵。“应急指挥部”派出多路人马,反恐精英奔赴伦敦、巴黎,从获释乘客口中套取情报;情报人员全方位收集恩德培机场信息,还从西方反恐机构那里拿到关键资料与机场全景照片。所有线索指向深夜:恐怖分子懈怠,乌干达战斗机停飞,跑道畅通无阻。 “雷电行动”的计划被反复雕琢,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推演。飞行路线宛如精心绘制的隐秘地图,先沿红海上空国际航线南下,进入非洲大陆后超低空贴地飞行,贴着维多利亚湖面悄然靠近恩德培机场,躲避一切可能的侦查。行动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突击队员牢记恐怖分子面容,每一个动作都在模拟演练中重复了无数次。为应对突发状况,专门小组负责打援与破坏机场设施,确保行动顺利。 以色列从精锐部队中挑选200多名勇士,组建“雷电行动”突击队。国内搭建起与恩德培机场毫无二致的模型,队员们日夜在此摸爬滚打,熟悉每一处地形。 为了确保行动隐蔽,以色列施展“缓兵之计”,以核查囚犯信息为借口,成功让恐怖分子将期限延后三天,争取到宝贵准备时间。行动前夕,又假意答应恐怖分子要求,让对方放松警惕。情报部门搞到阿明专车型号、颜色,突击队乔装成乌干达军人,乘坐同款轿车骗过哨卡。 7月3日深夜,恩德培机场被黑暗笼罩。四架C130运输机贴着维多利亚湖面,如黑色幽灵般降落。第一架飞机舱门刚打开,一辆黑色“奔驰”轿车就朝着候机楼飞驰而去。乌干达士兵见总统座驾驶来,纷纷立正敬礼,然而,车内瞬间射出致命子弹,“总统卫士”露出真面目——以色列突击队员。他们迅速脱去伪装,用希伯来语呼喊人质卧倒,同时向恐怖分子发起致命攻击。人质在突击队引导下有序登机,其他小组也顺利完成任务,占领塔台、炸毁战机、击退援军。短短50分钟,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圆满收官,四架飞机满载着获救人员,冲破火光与黑暗,安全返回以色列。 恩德培行动,以零人质伤亡的完美战绩,铸就了反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以色列突击队也借此一战封神,其英勇事迹被人们传颂至今。

0 阅读:19
古籍两万有余

古籍两万有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