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年底,中央决定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拆除重建,但就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人们在旧天安门的房顶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宝盒。 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决定将皇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并在新的都城设立了象征皇权的天安门。 当时,这座门楼被命名为“承天门”。 清朝入主中原后,改名为“天安门”。 从最初的建筑到后来的多次修缮,这座城楼多次遭遇战火和天灾的摧残,尤其是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天安门被炮火摧毁,建筑严重损毁。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天安门城楼的修复却成为了一个国家象征的重任。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急修缮,这座城楼在开国大典上焕然一新。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了一次震惊全国的地震,震中为6.8级。 这次地震给邢台市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数千人死伤。 不幸的是,14天后,邢台再次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震动范围更广。 这两次地震带来的灾难不仅仅局限于邢台及周边地区,还波及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北京。 地震的余震波到达北京时,天安门作为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因年久失修,结构受到严重影响。 特别是在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城楼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天安门的主体逐渐下沉。 专家预测,如果不及时进行修缮,城楼有可能发生坍塌。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对天安门进行重建。 此举被视为一号机密工程。 施工现场搭建了一座庞大的临时棚屋,完全覆盖了天安门。 棚屋的搭建速度极快,由北京建工集团的工人们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便完成了长66米、宽37米、高32米的大棚,内部光线如白昼。 为了最大程度保持天安门的原貌,工程队决定采取人工拆除的方式,而非常见的火药强拆。 中央特意组建了一个专门的重建小组,由建筑专家和工匠组成。 北京设计院的工作人员首先按照天安门的原貌制作了一个一比一的缩小模型。 拆除工作从城楼顶部开始。 工人们要逐块检查和拆解。 姚来泉师傅带领他的团队,首先关闭了整个城楼的电源。 然而,在拆卸过程中,城楼的屋顶上所用的砖块异常庞大,每块砖的厚度达到60厘米,人工搬运几乎不可能。 工人们无奈只能利用撬棍将砖瓦撬开,任其重重摔落到地面。 拆迁队的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木盒子。 它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覆盖,但依旧能看出其精致的雕刻。 尽管工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它,但他们最终决定将这个发现报告给指挥部。 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指示姚来泉师傅仔细打开盒子。 由于多年的风吹日晒,这个木盒已经发生了变化。 姚师傅几乎没有费力就将其打开,盒子里首先露出了一块古老的金元宝。 接着,还发现了红宝石以及一些五谷,黄豆、玉米等。 在这些物品的下面,还有一层鲜红的粉末。 经过老专家的鉴定,这些粉末竟是朱砂,已被封存数百年。 这些物品象征着丰收、辟邪和财富。 此外,工人们在拆卸西山墙时,又意外敲到了金属的声音。 工人们震惊地发现,这竟是一枚直径近10厘米的炮弹。 由于时间久远,炮弹早已生锈。 在随后的拆卸过程中,总共发现了六枚同类型的炮弹,它们被送往公安部门进行处理。 整个拆除过程用了七天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原本雄伟的城楼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拆除到重建完成,所有工作仅用了112天。 在拆解西南城墙时,工人们发现整个城墙由无数木板咬合而成,没有使用一颗钉子。 为了重建这一部分,木工师傅们不得不反复模拟和绘图,才最终找到了原先的组装方式。 雕花、刷漆等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 但在雕刻屋脊时发生了分歧。 部分人建议将原先的龙图案改为向阳花,但这一提议被否决。 周总理明确表示,天安门的原貌不应做出任何改动,龙的图案应保留。 最终,传统的龙形图案得以保留。 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为了节省金箔,工程队选用了进口金箔,并通过巧妙的方法使整座城楼只使用了12斤黄金进行装饰。 天安门的重建几乎没有影响到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除非是特别留意的人,才能发现新天安门的高度比旧城楼略高了87厘米。 参考文献:[1]天安门重建拆出镇楼之宝[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11):56-56
1969年年底,中央决定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拆除重建,但就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人们在旧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1 18:33: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