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枪的感觉,跟想象中不太一样,那一瞬间就感觉一团火从身上穿过,巨大冲击力瞬间把人带到,不疼,就是头晕,然后才越来越痛……” 在战场上,士兵们常常面临被子弹击中的风险。 曾经历过的老兵能详细描述这种身体的反应。 被子弹击中的瞬间,身体像是被重物猛烈撞击,而随之而来的剧烈灼热感或麻木感则是初步的感觉。 这时,虽然伤口还未显现,疼痛并不显著。 腹部等内脏部位中弹时,常常伴随着刺痛或肌肉撕裂般的剧痛; 而在四肢等骨骼部位受伤时,常感到像被炙热的铁块灼伤,有时甚至像被数不清的蚂蚁啃咬。 此时,大多数受伤者无法站立,迅速倒地或蹲坐。 当子弹击中人体后,若失速或翻转,通常会在创口内引发大量气体,导致创伤扩展,损伤内脏或骨骼。 即使创口较小,受伤区域下方的空腔仍可致命。 然而,个别“幸运儿”可能在初期未感受到剧痛。 此时,子弹造成的伤口较小,且身体可能通过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来缓解疼痛,直到激素效应消退后,痛感才逐渐显现。 在战争中,中弹后能否存活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许多影视作品中,人物往往中枪后还能继续战斗,甚至有些神剧中,主人公身中数枪后仍然顽强生还。 事实上,战争年代士兵的生存率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高。 中弹后的士兵,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急救,尤其是在中弹部位没有经过及时止血处理时,出血过多往往会导致死亡。 即便是轻微的伤口,如手臂或腿部中枪,伤口内的铅弹碎片也会引发严重的感染中毒。 若是胸部或头部中弹,死亡几率几乎接近100%。这主要是因为子弹穿透这些部位时,往往会破坏关键器官或大血管。 相比之下,四肢中弹的生还率较高,但医疗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缺乏有效治疗,截肢也是常见的结局。 在动脉部位中枪尤其危险,几秒钟内大量的血液喷涌而出,伤者几乎没有时间求生。 胃部受伤时,胃液的流出不仅会腐蚀其他器官,还会引发剧烈的疼痛。 这时候,防弹衣似乎有着十足的安全感。 防弹衣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波兰裔神父卡西米尔·齐格林,他因偶然目睹一位政客遭遇刺杀事件,决定研发一种装备。 齐格林设想的防弹衣,采用了丝绸这种柔软却极具强度的材料。 丝绸纤维的独特性质使得它在短时间内的形变反应特别迅速。 他选择了四层编织结构的丝绸,并辅以钢板,成功制造出了可在短距离内防御手枪子弹的防弹衣。 但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丝绸的高成本让其难以普及,单件防弹衣的价格过高。 尽管齐格林多次尝试联系美国政府,甚至直接向总统麦金莱请求帮助,但这一梦想最终未能成真。 更为不幸的是,麦金莱总统在一次公开活动中遭到刺杀。 一战爆发后,各国纷纷投入到防护装备的研究中,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许多防弹衣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金属材料。 金属防弹衣虽然能够提供更强的防护力,但却限制了士兵的行动能力。 在战场上,穿戴这种防护装备的人也多为需要固定位置的机枪手和飞行员。 二战期间,钢铁材料在经过特殊处理后,不仅能够在保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而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防御步枪甚至机枪的子弹。 相比于一战时期的金属防弹衣,二战时的防弹装备轻便了许多。 凯夫拉是一由美国杜邦公司在1965年研制出的新型合成纤维。 凯夫拉的抗拉强度极为出众,约为相同质量钢铁的五倍。 传统的防弹衣材料如金属或厚重的织物,无法在保证防护能力的同时提供足够的舒适性。 在面对枪弹时,密织的凯夫拉层可以有效地分散弹头的动能。 弹头通常被困在织物内部,而动能则通过交错的纤维网络迅速扩散。 此外,凯夫拉不会在高温下熔化,而是直接转化为炭化物。 然而,凯夫拉对水分非常敏感,浸水后其强度会显著下降。 尽管后期通过一些防水处理措施,凯夫拉的透气性和舒适性显著下降。 同时,紫外线的照射也会加速凯夫拉的老化。 与凯夫拉结构相似的纤维材料,如特瓦伦、迪尼玛以及Spectra等,都开始逐步进入市场。 尤其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其抗冲击性和耐磨性超越了凯夫拉,且不容易受水分影响。 UHPE的分子量远高于普通聚乙烯,能更有效地分散冲击力,并能浮于水面。 然而,这种材料在极高温度下,UHPE可能会发生融化。 参考文献:[1]张元瑞,朱玉东,王克鸿,周琦,虞吉林,郑志军.多胞子弹冲击泡沫夹芯梁的动力学响应分析[J].爆炸与冲击,2024,44(9):112-127
“中枪的感觉,跟想象中不太一样,那一瞬间就感觉一团火从身上穿过,巨大冲击力瞬间把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1 18:33: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