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何学高被两名高大越军合力控制住,眼看挣脱不开,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同归于尽吧!”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明确表示,中国有意对越南进行惩戒。 越南曾在抗法与抗美战争中取得胜利,因而对中国的警告充耳不闻。 我军在老山、者阴山一带与越南军队展开了长期的对峙。 由于战线拉得极长,我军不得不进行轮换作战。 从1984年起,后方各军区的部队陆续抽调到前线作战,直至1989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军人为了避免被俘受到敌人折磨,通常选择携带手榴弹,并在被俘时拉响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个行为在士兵中传为“光荣弹”。 虽然网上曾有传言称“光荣弹”是专门设计的自杀性手雷,但事实上,这些手榴弹大多为普通82-1型手雷,这种手雷体积小、携带方便。 82-1型手雷有着3-4秒的延时引爆时间,适合用来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杀式反击。 一些战士选择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何学高因英勇拒俘而成为传奇。 他1976年应征入伍,起初所在部队并不从事常规的军事训练,而是进行生产劳动。 从修筑堤坝到种植花生,何学高的初期军旅生涯与枪炮战斗几乎无缘。 直到1978年底,部队接到紧急调令,赶赴广西边境集结。 1979年初,经过55天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何学高所在的366团被部署到百色德保。 部队的任务是穿插越南北部,配合其他部队合围敌军。 此时的何学高,已经是班里的骨干成员。 他的身高仅有1.58米,个子虽小,但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与他一起的战士,依靠的是默契的合作。 2月19日,何学高和五连的战士们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山地穿插任务。 当时,他们的目标是无名高地。 五连的二排负责从西侧发起攻击,然而由于战斗中的一些意外情况,何学高和他的战友们被迫单独进攻高地。 他们一路迅速穿越开阔地带,抵达敌人的阵地附近。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进攻时,一名越军士兵突然从竹林中冲出,直接扑向何学高,另一个敌人也迅速加入,将何学高按倒在地。 尽管手伤严重,他依然坚定地握住了手榴弹的引线。 手榴弹的引线一松,两名越军敌人试图迅速逃脱,但爆炸发生的瞬间,他们两人几乎当场死亡,而何学高因被压在敌人身下,幸运地避免了致命伤。 就在爆炸后不久,何学高的战友周朝彬赶到,发现何学高的左手和右手受伤严重,但他仍然意识清醒。 随后,周朝彬紧急为何学高包扎伤口。 然而尽管伤势严重,他坚持要求继续留在战斗岗位。 最终,他跌跌撞撞地返回了团卫生队,并获得了及时救治。 这场战斗虽然给何学高带来了重伤,他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一等功,并在随后被提升为排长。 尽管双手伤势严重,何学高仍然坚持在军中工作,直到1984年选择转业回到家乡。 此时,他年仅28岁,但由于伤情的严重,他主动申请退役。 退役后的何学高回到常德,安排在当地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像他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越南军队为夺回老山阵地而发起“北光计划”。 他们动用了六个团的兵力,然而,在战斗开始时,我军已经提前部署了炮火,成功击中了越军的先头部队。 两名越军营长在炮火中当场阵亡,而其余的越军士兵则被炮火压制。 但越军并没有放弃,他们依然坚持抵抗。 在我军放松警惕,派出观察哨时,敌人趁机悄悄摸上了阵地,甚至成功突破了142高地的防线。 此时,高地上的解放军排长李海欣和仅有的十几名战士,誓死守住阵地。 李海欣并没有选择正面迎敌,而是带领几名战士通过灵活的战术进行反击。 李海欣在多次成功打退敌人冲击后,然而,在一次起身时,李海欣被敌军的子弹击中胸口。 战友杨跃国赶来包扎,李海欣坚决将指挥权交给班长,并再次冒着炮火靠近地雷点。 此时,一枚炸药包飞速扔来,李海欣紧握着引爆器,和敌人同归于尽。 虽然我军最终暂时放弃了高地,撤入了掩体,但在随后炮火支援的帮助下,越军被迫撤退。 几名残余的战士坚守在高地,等待援军的到来,直到敌人完全撤离。 参考文献:[1]彭铁元.军号的故事[J].云南国防,2002(2):31-31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何学高被两名高大越军合力控制住,眼看挣脱不开,他拉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10 20:40:24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