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战士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班长赶紧拉住他:“别冲动,咱们还有希望!”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是高平防线。 高平省充满喀斯特地貌,洞穴众多。 越南在这一区域部署了其精锐的346师。 解放军派遣十万兵力发起进攻,并在随后增援五万兵力。 原本作为预备队的第41军也被紧急投入战斗,其中,第121师361团的官兵特别受到考验,他们执行了穿插任务。 在七十年代,解放军的机械化水平并不高,部分部队还使用骡马运输补给。 第121师361团就有一支800人的骡马部队,甚至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 越南军队利用地形优势伏击,给解放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炮手胡清祥战斗中与部队走散。 由于他只是炮手并没有配备枪械,他试图依靠声音判断方向。 不久后,胡清祥听到56式步枪的射击声,意识到这可能是己方士兵。 他靠近后发现,确实是解放军的韦程儒,同样是一名落单的士兵。 两人随后又遇到了其他几名分散的士兵。 这支由七名士兵组成的小队,被敌人发现并包围。 他们退守到一个已无村民的小村子,利用村中的化肥袋临时搭建防御工事。 越军派出一个营的兵力试图俘获他们,但指挥官命令不得使用重武器。 越军不断发起进攻,都被这支小队成功击退。 他们统计战果,发现共击毙了大量敌人。 七人决定突围。 突围过程中,由于伤员的存在,小队成员再次被迫分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士兵各自寻找机会重返大部队。 最终,所有七名士兵都安全返回,这场战斗中,他们共击毙了41名敌军。 像他们一样的战斗英雄还有很多。 1978年,18岁的傣族青年岩龙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尽管初入部队时因不熟悉汉语,但岩龙通过学习手势与战友们交流。 岩龙的班长便找来会说傣语的战士帮助岩龙学习军事术语。 岩龙对军事训练极为认真,尤其在步枪射击训练中,他凭借严格的自我要求,连续多次获得优秀成绩。 除了步枪之外,岩龙也在投弹和其他军事技能上不断提高。 1979年2月,中越战争爆发,岩龙与部队一同被派往前线。 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和越军的强大火力,在一次重要的战斗中,越军占据了有利的高地,岩龙成功撤退到安全地带。 他观察到越军的机枪阵地,利用自己的射击技巧,在敌人放松警觉的瞬间精准打击。 在战斗中,岩龙还多次帮助受伤的战友撤离危险区域。 岩龙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得到认可,即使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岩龙也始终保持冷静,准确执行命令。 在1979年2月,岩龙和他的部队接到命令南征。 这个部队包括了五连,他们迅速沿一条公路行军,同时对两侧山头进行搜索,不久便发现了埋伏的敌军。 二排长率先带领队伍从正面左侧进攻,岩龙紧随其后。 然而,高地上的越军以密集的炮火阻挠进攻,二排长不幸牺牲。 四班长决定利用右侧小树林的掩护,重新整编队伍。 就在此时,他们发现岩龙不见了。 四班长立刻向连长报告岩龙失踪的情况,在连长的支持下,部队在保持对敌人火力的压制同时,尽力寻找岩龙。 同时,连长领导的部队在侧翼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就在越军尚未反应过来之时,越军阵地上的几挺机枪突然哑火。 果然,在随后的战斗中,四班长在另一侧的小山沟里听到了枪响。 岩龙在被困的情况下,独自对抗敌军。 他利用地形的掩护,巧妙地接近越军的阵地。 他们的机枪手不敢轻易现身,岩龙则趁机从一个掩体移动到另一个掩体,逐个清除敌人。 最终,他成功撤回到我方阵地。 战斗后,连长对岩龙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并承诺为他请功。 然而,在追击残余的敌军时,岩龙遭遇埋伏,不幸被敌军的伏击狙击,壮烈牺牲。 参考文献:[1]陈翔.从层次分析法的视角看1979年中越战争的根源[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6):5-8
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战士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10 20:4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