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为了检查儿子是否聪明,在桌上放了银元金条和钞票。儿子却只选了个桌布这让杜月笙很失望,认为儿子脑子坏掉了,可接下来儿子的一个举动,却让杜月笙高兴地站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杜月笙最初,他在上海从事水果贩卖,之后凭借卓越的交际能力逐步攀登至青帮之首。 在一次家庭教育中,他在桌上摆放了金条、银元和钞票,询问儿子对这三者的选择。 儿子的回答出人意料,他选择了桌布,用以包裹所有物品。 晚年,杜月笙移居香港。 1951年,他决定将遗产分配给家中的五位夫人和子女,每户分得十万块钱。 在分配完所有可用资产后,他揭示了保险柜内满是欠条,这些欠条金额庞大,但他在家人困惑的目光中,他命令将所有欠条烧毁,解释追债无异于自寻短见。 杜维善,杜月笙的七子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 他的母亲姚玉兰是京剧演员,杜月笙的第四任妻子。 在父亲的照顾和关注下,杜维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杜维善与家人随杜月笙逃至香港。 然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母亲姚玉兰和宋美龄的帮助下,他们移居台湾。 在台湾,杜维善完成了中等教育最终前往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 在学习期间,他通过勤工俭学,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杜维善成为了一名地质师后,他对地质学的热爱延伸到了古币收藏。 他积累了大量关于古代金银铜币的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亚萨珊王朝、安息王朝和贵霜王朝等古代王朝的珍贵金银币。 1990年,杜维善访问了上海博物馆,发现馆内对古丝绸之路上的金银币收藏几乎为空白。 此后,他多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总计2128枚古币,其中包括世界上极为珍贵的金银币,按当时价值估计约值18亿。 尽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杜维善始终保持谦逊,并忠于他父亲的教诲。 长子杜维藩,是杜月笙与沈月英的婚姻未能生育子嗣后所领养的儿子。 虽然并非亲生,但杜月笙对他视如己出。 杜维藩尤其擅长与人打交道。 杜月笙十分看重他,杜维藩在学业上也不负众望,毕业于沪江大学,之后进入金融行业发展,并于1933年加入了杜月笙创立的恒社。 1936年,他与严家千金严仁芸成婚。 严家在上海滩有着深厚的背景,严智多既是通商银行的董事长,也是宁波帮的头号人物。 与杜维藩相比,杜维桓是杜月笙的第二子,他曾任上海嵩山区区长,并在战后被派往联合国总部工作。 相较而言,杜维屏在杜月笙去世后,杜维屏移民巴西,投身商海。 他成功开创了自己的公司,并在美国设立了多个分支。 杜维新是杜月笙的第四子,自小赴美国留学,并在美国结识了妻子,最终定居美国。 他在经商领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杜维翰则是杜月笙儿子中唯一一位投身军界的人。 杜维翰在抗战期间进入黄埔军校,并在战后留在上海。 但在1955年的“潘杨事件”中,杜维翰的政治生涯遭遇重大挫折。 另外,杜维宁与杜维桓在上海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尽管并未像其他兄弟那样成名立业,但他们过得相对富足。 杜月笙虽然去世多年,但他为他们留下诸多遗产。 最年轻的杜维嵩则是杜月笙的八子,他早逝于1965年,年仅29岁。 杜月笙虽然给他留下了巨额的财产。 除了儿子们,长女杜美如,是杜月笙的骄傲。 杜月笙自女儿出生后便无比宠爱她,然而,尽管杜月笙倾尽了所有的宠爱,他却未能活到看见女儿出嫁。 在电影《建国大业》上映后,杜美如轻描淡写地提到冯小刚扮演父亲时“戴墨镜”这一细节。 杜月笙一生努力摆脱“黑社会”标签。 杜美如还提到父亲偏爱别人称呼他为“杜先生”。 次女杜美霞虽为四太太所生,但与母亲关系疏远,反而与孟小冬的关系亲密。 她最终嫁给了金廷荪的儿子金元吉,金家也属上海的名门望族。 孟小冬是京剧名伶,也是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 抗日战争期间,杜月笙为保护杜美霞的安全,曾将她的头发剃去并送往孟小冬家中避难。 杜美霞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她与孟小冬的关系始终如一,两人最终共同选择了新北市树林区的净律寺作为安息之地。 杜美霞生前还担任“孟小冬女士国剧奖学基金会”的董事长。 该基金会自1978年起,便为有潜力的京剧学子提供奖学金,并定期举办京剧大奖。 参考文献:[1]陕钱秘.杜维善先生到陕进行学术交流[J].西部金融,2011(5):86-86
杜月笙为了检查儿子是否聪明,在桌上放了银元金条和钞票。儿子却只选了个桌布这让杜月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10 20:40:23
0
阅读:1872
二泉映月
其实杜在大陆还留有一女儿,据讲也是收养的,解放后在苏州当纺织工人,在发还杜在内地财产时,这位女儿把应分到的财产捐给了国家,当时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