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出生证卖10万元 #谁在给人生第一证标价#】一张出生证标价10万元,背后竟是一条涉及拐卖、洗白身份、权力勾结的黑色产业链。近日,湖南衡阳通报“妇幼保健院医生售卖出生证”事件,就近期群众反映的“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售卖出生证”帖文,衡阳市组织卫健、公安等部门开展核查。目前,公安部门已抓获武某兰等8名涉嫌伪造、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犯罪嫌疑人。
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有可能是“生意人”。涉案的8人中,主犯武某兰并非医院正式员工,而是某生物技术公司的外派人员,却能介入核心流程,说明医院存在“外包失控”的积弊,熟人关系在医学流程中大行其道。更为讽刺的是,这些出生证被包装成“三甲医院保真”,甚至能通过落户审核。让人不得不问,背后是否有权力寻租或技术漏洞?
一张出生证之所以能够卖到“天价”,答案直指拐卖儿童与非法收养的黑色需求。据调查,购买者多为“洗白”来历不明的孩子,通过伪造亲子鉴定、虚构分娩记录,让被拐儿童摇身变成“亲生子女”。这种交易不仅让被拐孩子失去寻亲机会,更助长了人口贩卖的猖獗。一张高价出生证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破碎的悲剧,映照着社会的“良心”。
按常理来说,出生医学证明是国家法定身份凭证,管理本应严格。但在此案中,犯罪团伙却能通过“补录建档、生产、出院”等虚假流程,半个月内“造出”合法出生证。试想一下,如果卫健部门能定期核查医院档案,或可发现异常;相关系统若联网核验出生证与户籍信息,或也能识破造假。然而,这些环节集体失灵,直到志愿者卧底调查和媒体曝光,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最高可判十年,但高价诱惑仍让犯罪分子铤而走险。问题根源还在于:执法与监管总是存在落差。事实上,早在2023年底,国家多部门就宣布严打出生证犯罪,但衡阳在2024年仍曝出上千份出生证被盗事件,而相关部门竟迟迟未公开回应。可见,法律若不能长出“牙齿”,再严格的条文也会沦为空谈。
出生证是生命的“第一张身份证”,承载着个体尊严和社会公平。当孩子成为可交易的“物品”,亲情成了可伪造的“流程”,意味着个别医院医疗制度的失守,更折射出部分人对生命权的漠视。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比犯罪行为本身更值得警惕。
衡阳事件撕开的伤口,需要法治的缝合。堵住不法行为的漏洞,更需要技术的加固和良知的觉醒。出生证不仅是一张纸,更是社会诚信的试纸。只有当每一张出生证都经得起追问,每一个孩子的来历都清晰可溯,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对生命的敬畏,配得上文明二字。(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