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导演从来不会说不行不对# 【#当不认命的饺子遇上要改命的哪吒#】2月15日凌晨,《哪吒》系列导演饺子超越陈思诚,登顶中国导演票房榜榜首。
当天,《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0亿,进入全球票房前12,连续创造多项影史纪录。
相比于传统神话故事中“剔骨还父、削肉还母”颇具悲剧色彩的哪吒,饺子塑造的哪吒,是有爱的。
他虽是魔丸转世,但在父母的扶持、老师的点化以及朋友的协力下,逐渐成长为了有主见、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救世英雄。
哪吒的背后,是饺子的自我投射。
【叛逆】
乖娃娃。
这是饺子的初中班主任伍福先对他的评价。
同学们喊他叫“土豆”,印象中这个男孩总是非常羞涩,不爱和女生说话,下课时常拿出自己的绘画本随手画画。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温和稳当的人做了一个异常叛逆的决定——放弃“铁饭碗”的医学专业,转行自学动画。
“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我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被外界左右。”饺子说。
同学王洪伟还记得,饺子在大三时迷上了3D动画设计,为此,家里人给饺子买了一台万把块的电脑,就连显示屏都是进口的,不少同学都争相跑去围观。
毕业后近4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饺子,一心扑在了做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上。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不务正业,还有同学到家里探望他,最后和他说“好自为之”。
不看好和偏见,就像是陈塘关里时常飘出的流言蜚语,但好在,饺子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之中。
这份爱,将他的叛逆托底,让他在坚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父亲过世后,母子俩一起住到了华西坝旁边,靠饺子妈妈每个月1000的退休金维系生活。
为此,妈妈经常去超市购买特价食品,衣服也几乎没有换过新的,全素食和泡面,成了家常便饭。
“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也是多亏了父母对我的支持与包容,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悟、感触,融入我的作品中。”饺子说。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哪吒故事。
在《哪吒》中比起苛责、训斥和惩罚,李靖夫妇做的更多,是叮咛和挂念。
父亲李靖鼓励他,引导他多做好人好事,当哪吒被百姓误解时,李靖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事情真相,还儿子一个清白。
母亲殷夫人则常常反思自己给哪吒的陪伴是否不够,在关键时刻总是站在哪吒前面,给予他无条件的爱。
在天元鼎中被炼化成丹前,殷夫人深深地抱住了中穿心咒、浑身是刺的哪吒,说出了那句让无数观众落泪的台词:“娘只想再抱抱你,娘不能陪伴你长大了,今后的路你要自己走。娘从没在乎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娘永远爱你。”
“后来看到《哪吒》中哪吒妈妈无处不在的关爱,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些年他妈妈的不容易。”王洪伟说。
【不认命】
2009年,饺子和制片人刘文章共同创立“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可可豆动画的前身),靠做广告动画糊口。
而后,#光线传媒#彩条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动画导演。
彩条屋选人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穷,另一个是穷但坚持着。
这便是当时饺子的真实写照,用他自己的话便是:“穷到装都装不出来你有钱。”
借这个机会,在创业路上沉寂多年的饺子打算做一部打破成见的动画。
为什么最后选择哪吒?
饺子给的答案很简单,不认命。
选择哪吒,一方面是他压抑多年的释放,另外一方面,他将哪吒比做和命运斗争的勇士。“其实哪吒是我们每个人,即使被塌下来的天压歪了头,也能挣扎着生出三头六臂把天扛起来。”
从动画短片到长片,并没有饺子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他还记得,当时编了第一版交给彩条屋之后,便被十多个人挑了各种毛病,被打回去重改,成了家常便饭。
光哪吒的形象设计,饺子和团队前前后后设计了将近一百版,后面才诞生了这个眼圈黑黑、鼻子小小、嘴巴扁扁,穿着红衣马甲的哪吒。
丑丑的,痞痞的,这或许是观众看到哪吒的第一印象。
但这恰好是饺子想要的效果:“一开始大家看到他的形象,就觉得对他讨厌,产生不好的感觉,但我们希望看过电影之后,哪吒能够打破成见。”
请不起动作指导,那就自己上。
虽然没学过表演,但在模仿哪吒神态时,饺子却将他的一举一动展现得活灵活现:“虽然我一直都是非常乖、听话的小孩,但是我内心其实有一种冲动,所以表演的时候,和配音导演一起,大家就把这种比较痞的一面展现出来了。”
主角和故事定好了,接下来,就是制作。
为了呈现出最好的《哪吒1》,加班加点,困难到麻木,成了团队工作的常态。
每个镜头,每个细节,都经历了5、6个版本,从5000个镜头删到将近2000多镜头,磨分镜、改配音……据当时彩条屋的CEO易巧透露,《哪吒1》的镜头数、特效量远远超过同级别电影,最终外包给了20家特效团队。
经费和技术所限,一些重要镜头只能舍弃,在面对采访时,饺子仍带着不甘心:“我其实都还想和他们继续磨下去的,但是再磨半年多,我们公司就要死掉了。”
理性一点,制片人劝他。
后来在《哪吒1》的发布会上,一贯羞涩的他拿起了话筒,感谢了一起奋斗的公司和团队:“我们这部电影就是要打破成见、扭转命运,要打破对中国动画的成见。”
【死磕】
“倔强是让我们真正成年的一个节点,那个节点就是当你决定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时,并且知道你会为此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你还在坚持的那一刻。”《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说。
《哪吒1》的成功将观众对《哪吒2》的期待提到空前的高度。
《人物》采访饺子时,曾这样写道:“对于从医学院毕业却进入广告公司的饺子来说,他像哪吒一样,不相信既定命运牢不可破,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打破它需要什么代价。”
扭转命运,对饺子而言,没有捷径,只有死磕。
死磕的工作态度,在《哪吒1》埋下伏笔,并充分地体现在《哪吒2》的制作之中。
在过程中,饺子反复对“已经可以了”的效果进行返工,并经常自问自己和团队:“还能再好一点吗?”
概念、打法、视效的全新升级,让死磕和崩溃,成了团队最高频的词汇。
比如无量仙翁做了一年的拐杖特效,敖光改了200个版本的刀,哪吒被穿心咒撕裂的画面做了一年多……
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申公豹的制作故事。
当时有一位特效师负责申公豹变成豹子头的镜头,但磨了两个月仍未达到饺子的要求,崩溃之下选择辞职。
但当特效师跳槽到新的公司后,仍然有这个镜头,被饺子调侃:“人能不能改变命运我不知道,但让申公豹长毛是他的命。”
只有这样的死磕,才能让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准重新“卷”出新的高度。
不认命的饺子,遇上了要改命的哪吒,就像他说的:“他(哪吒)身上一定有我的一些性格、想法的映射,与此同时,对于我想干干不了的事儿,哪吒是可以帮我去干的,因为他更极致,更张扬,更纯粹。”(潮新闻 记者 陈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