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朱祁镇杀死了于谦。朱同志长舒一口气,不料,孙太后得知,怒气满胸,指着

熹然说历史 2025-02-13 23:15:35

1457年,朱祁镇杀死了于谦。朱同志长舒一口气,不料,孙太后得知,怒气满胸,指着朱祁镇鼻子一字一顿骂道:“昏君!天下人都可以杀于谦,唯独你不可以。” 明朝正统年间,天子英宗朱祁镇可谓是个昏庸无道的皇帝。他只知道享乐玩耍,把朝政大事都交给奸臣宦官王振打理。 这个王振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一心只想捞取功名利禄,哪管百姓死活。 他见皇上好大喜功,就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去打击北方的瓦刺部落,说是要为国家立威扬名。 朱祁镇哪知道打仗的凶险,只听了王振的花言巧语,就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上了路。 结果呢,在土木堡一个小地方,就中了瓦刺人的埋伏。 十几万精兵变成了瓦刺人的俘虏,连朱祁镇自己也被活捉了。 大明的江山就像是被狂风暴雨摧残的大树,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倒了。 关键时刻,还是靠忠臣于谦挺身而出,力主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坚决主张死守京城,千方百计地振作军心士气。 英勇的明军将士在于谦的带领下,终于击退了瓦刺铁骑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的国运。 原本大难不死的朱祁镇,回京后却变本加厉,愈发地昏庸暴虐。 他听信奸佞的谗言,疑心忠良,到处杀戮异己。 在这乱世之中,却有一位忠臣能臣,那就是户部侍郎于谦。 于谦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考取功名,在朝中为官数十年,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于谦总是早早地来到衙门,彻夜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他对上谦恭尽忠,体恤百姓疾苦,对下平等待人,从不摆官架子。 就算是亲朋好友送礼,于谦也一律回绝,生怕别人说他徇私枉法。 查案子的时候,他更是秉公执法,不管对方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贱小民,一碗水端平,雷厉风行。 这么一位两袖清风,克己奉公的好官,朝野上下没有不敬重的。 土木之变后,京城危在旦夕,于谦挺身而出,上奏朝廷,号召百官。 他昼夜不眠不休,跑东跑西,召集勤王勋旧,筹措军饷粮草。 对军中的奸佞之徒,他更是严惩不贷,杖杀腐败军官,肃清内奸细作,让人人心悦诚服。 可以说,要不是于谦这样的忠臣,拼死守卫京城,组织保卫战,大明江山早就改旗易帜了。 正是他不怕牺牲,誓死不降的决心和气概,撑起了大明摇摇欲坠的半边天。 于谦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大明赢得了百年基业。 他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忠心为国,以死报君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百姓,震撼了无数世人。 可惜天妒英才,忠臣常常不得善终。 朱祁镇复辟以后,对当年拥立其弟的大臣恨之入骨。 奸臣们见势头不对,纷纷造谣生事,在朱祁镇面前编排于谦的坏话。 说他勾结外藩,谋反作乱,早就不安分守己了。 朱祁镇听了这些谗言,不明真相,大发雷霆。 他哪里知道这都是无中生有的污蔑陷害,就下令把于谦抓起来,按"迎立外藩"的大罪处死。 消息传来,举朝震惊。 谁都知道于谦是何等忠心耿耿的良臣,断然不会做这种谋逆之事。 可朱祁镇已经下了决心,谁也劝不动。 于谦被杀了头,尸骨无存。 朝廷下令抄他的家,想找出点什么犯上作乱的证据。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于谦家里除了皇上御赐的蟒袍宝剑,竟是一贫如洗。 那些抄家的官兵们,看着空空如也的府邸,个个惭愧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清官啊,做到这份上,简直比古人还要古人。 有人甚至悄悄抹了泪,感叹世风日下,忠良难觅。 消息传到孙太后那里,她老人家气得浑身发抖。 堂堂天子,怎么可以昏庸到这般地步。 杀一个功臣也就罢了,偏偏是杀了保国的栋梁,救民的恩人。 孙太后连夜召见朱祁镇,劈头盖脸一顿数落。 骂他是个不学无术的昏君,害了国家的社稷,辜负了百姓的期望。 朱祁镇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句话也不敢还嘴。 他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是错杀了忠臣,可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那些出谗言的奸臣,一个个都摇身一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仿佛于谦的死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古往今来忠臣的悲哀,明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头来却落得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直到后来,朱祁镇的儿子继位,这才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 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一条人命就这么没了,再多的追悼和补偿也无法挽回。 于谦的故事,告诉我们忠君爱国虽然是美德,但在乱世之中,未必能善始善终。 所谓尽忠不一定能尽孝,尽孝未必能尽忠。 作为一个小老百姓,还是明哲保身,善待自己和家人更重要啊。 毕竟国家兴亡,匹夫无责,何苦为了那些昏君而搭上一条性命呢?

0 阅读:5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