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翻过松潘草原后,当地藏民发现田里青稞被收割了。藏民们便以为是红军

熹然说历史 2025-02-12 23:09:38

1935年,红军翻过松潘草原后,当地藏民发现田里青稞被收割了。藏民们便以为是红军不问自取,私自拿走了粮食。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伟大的长征之路。在吃尽千辛万苦后,他们来到了四川松潘的大草原上。这片土地也许远离内地的纷扰,但对于久经战火洗礼的红军战士来说,却是个陌生而艰难的境地。 当红军抵达松潘草原时,留给他们的粮食已经不多了。战士们一路行军,早已饥肠辘辘,再不吃点东西恐怕就要被饿晕在路上。可是放眼望去,遍地都是连绵起伏的草场,哪里找得到可以充饥的粮食?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侦察兵发现一些藏民的田地里种着青稞。青稞是高原上最主要的农作物,眼下正值成熟的季节。这无疑让红军看到了希望!可问题又来了,这是藏民辛勤耕种的心血结晶,若是擅自收割,岂不是和土匪强盗一般无二? 红军可是最讲纪律的队伍。为了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领导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决定向藏民借粮,并且立下军令状,事后一定会如数奉还。于是,战士们只割取了极少一部分的青稞,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他们特意留下了一块木板作为"借据"。木板上用汉字工整地写明了借粮的数量、用途以及归还的承诺。他们想,等藏民回来看到木板,就会明白红军借粮的良苦用心,从而消除误会,建立互信。 红军战士临时借用了一些青稞充饥,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藏民的劳动成果。他们明白,青稞对于藏民来说是多么宝贵,割一些都是对人家的亏欠,何况是肆意掠夺呢? 在松潘大草原上,红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优良作风。他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便自己快饿晕了,也绝不动老百姓的一粒粮食。这次"借粮"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军严守纪律、一切为了人民的崇高品质。 时光飞逝,转眼间76年过去了。这76年里,松潘草原上的藏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谁曾想,一位名叫仁青卓玛的老人,在打扫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尘封已久的木板。 这块木板看上去十分古朴,上面刻满了细细密密的汉字。仁青卓玛虽然年事已高,但好奇心却不减当年。她凝神细看,渐渐读懂了木板上的内容,顿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这正是当年红军留下的"割麦证"!木板上详细记载了他们借用青稞的数量和承诺归还的字句。仁青卓玛恍然大悟,原来几十年前,大家都误会了红军! 当年,红军战士们其实并非不顾藏民死活,而是用借条的方式表达了对劳动果实的尊重。他们没有强取豪夺,反而礼貌地商借,并许下诺言。这体现的正是我军的高尚品德。 仁青卓玛越看越震撼,她怎么也没想到,一块不起眼的木板,竟然记录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她意识到,当初大家都错怪了红军,把他们想象成了十恶不赦的土匪。 其实,红军战士身上洋溢的,是一种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尊重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努力维护着军民鱼水情。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仁青卓玛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想起了父辈们提及的那段苦难岁月,才明白红军有多不容易。在极端环境下,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这样的军队,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老人深深叹息,多年的误会终于解开了。她庆幸"割麦证"及时还原了真相,让后人知道了红军的真面目。这一块不大的木板,承载的何止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啊! 仁青卓玛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木板,心中充满敬意。她暗自决定,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军的感人事迹代代相传。毕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才能更好前行。 仁青卓玛老人的故事,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大家纷纷议论,原来我们一直以来都误会了红军,他们不是乘人之危的江洋大盗,而是恪守信义、一心为民的革命军队。这块久埋尘土的"割麦证",揭开了历史的真相。 当年红军借粮时留下木板,正是他们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仍然坚持原则,丝毫不越雷池一步。他们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这是何等的毅力和操守啊!

0 阅读:6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