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重病,寡居的孙媳在旁侍候。看着只有18岁的孙媳,潘祖年

熹然说历史 2025-02-13 23:12:49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重病,寡居的孙媳在旁侍候。看着只有18岁的孙媳,潘祖年突然抓住她的手:我走了后,这两个箱子你一定要保管好啊。 潘家在几百年前就是苏州城里响当当的大户人家,后来走出了一位名叫潘世恩的状元郎,真是把潘氏一族的名头彻底打响了。 潘世恩爷爷官至军机大臣,在清朝皇帝身边侍奉过。 潘世恩出生不久,就聪慧过人,十六岁就中了状元。 可别小瞧了中状元,那就跟现在的高考状元一样,一举成名天下知啊。 有了这个名头,后来潘世恩一路官运亨通,官至内阁大学士,还兼了太傅的官儿,那是管太子读书的。 潘世恩回苏州老家,在钮家巷买了个宅子,就是后来出了名的"状元府"。 苏州的老百姓都说,别人家盖房子,状元府那就是修皇宫了。 要是只有个状元还不稀罕,潘家还出了另一位厉害人物,那就是潘世恩的孙子,大名鼎鼎的潘祖荫。 潘祖荫学问也是顶呱呱,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后来当上了军机大臣,成了皇上跟前的红人。 但是啊,大家可别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官员。 潘祖荫为人正直,做事认真,皇上让他管理国库,他就把账算得一丝不苟。 晚年的时候,潘祖荫对收藏字画古董那是真上瘾。 他家攀古楼里珍奇异宝多得数不过来,最出名的就是两尊大鼎,一个叫大盂鼎,一个叫大克鼎。 这两尊鼎啊,那可是 从周朝流传下来的国宝级文物,比黄金都金贵。 潘祖荫过世的时候,把大鼎都传给了弟弟潘祖年。 潘祖年虽然没当多大的官,可是为人谦和,处事周到,乡里邻居都对他恭恭敬敬的。 潘祖年继承了潘祖荫留下的大批珍宝,他深知这些东西的价值,就想着一定要代代相传,不能丢了祖宗的脸。 潘祖年有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就是身体不太好。 有几个儿子,小时候都没捱过十岁,只剩下一个女儿,大名叫潘霄云。 潘祖年看自己的身子骨不行了,就收了个族里的孩子做养子,叫潘承镜。 潘承镜的媳妇,也就是后来的潘达于,是潘祖年亲自挑的。 潘达于不光人长得标志,心灵手巧,待人接物也特别得体。 潘祖年一眼就相中了她,觉得这个姑娘以后啊,准能给潘家传宗接代。 没成想啊,潘承镜刚娶了媳妇没几个月,就得了重病,说没就没了。 潘家上下都惋惜不已,潘达于这小媳妇才十八岁,就守了寡。 潘祖年心疼孙媳妇,没想让她改嫁,就让她留在潘家。 潘达于在潘家尽心尽力伺候老人,潘祖年对这个孙媳妇也是宠爱有加。 谁知道造化弄人,潘祖年自个的身子骨也扛不住了,没多久就卧床不起。 眼看着大限将至,潘祖年心里还惦记着祖传的宝贝,那两尊大鼎。 潘祖年把潘达于叫到跟前,一把攥住她的手,颤巍巍地说:"孩子,你也知道,咱们潘家的祖宗阿,留下了那些个古董字画,还有那两尊鼎,那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我这把老骨头不行了,你可一定要给我看好了,别叫外人给混了去!" 潘达于一听老爷子这话,心里七上八下的。 她知道守着那些宝贝是个重担,可是老爷子这个时候拜托,她哪敢说个"不"字。 只好强忍着泪,回答说:"祖父您放心,孙媳妇我一定会看好那些宝贝的,不会让您失望!" 潘祖年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拍拍潘达于的手,说:"好,好,我就知道你是个懂事的。 你要记住啊,这些宝贝是咱们潘家的传家之宝,丢了可就丢了先祖的脸面。 你要像你祖母当年那样,把它们守护好,直到找到合适的传人。" 潘达于频频点头,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她知道,从今往后,自己就是这些宝贝的守护人了。 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不负老爷子的嘱托,哪怕拼了这条命,也要把潘家的宝贝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潘祖年走了以后,潘达于就成了潘家唯一的主心骨。 她不光要操持家里的大小事务,还要守着那两尊大鼎,真是个重担啊。 可是潘达于不是个软柿子,她心里有谱,早就想好了法子。 先是找了几个信得过的家丁,给他们加了薪水,嘱咐他们寸步不离地守着那两尊鼎,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报告。 然后她又花重金请了个木匠,给那两尊鼎量身定做了两个大木箱,结结实实的,防火防潮防盗贼。 苏州城里的百姓都知道,潘家出了个贤惠能干的孙媳妇,潘祖年的身后事办得妥妥当当。 有不少人家来提亲,想娶潘达于过门,可都被她一口回绝了。 她心里就惦记着老爷子的嘱托,誓死也要守住潘家的宝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 1937年,日本鬼子打到了中国,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 眼看着战火就要烧到苏州城头了,潘达于又得想法子保住那两尊鼎。 她灵机一动,决定把鼎给藏起来。 潘达于连夜挖了两个大坑,把那两口大箱子连鼎一起埋到了地底下,又找人把埋鼎的地方夯实,乍一看跟平地没啥两样。 她这才松了口气,心想着:鬼子就是来了,也休想把咱潘家的宝贝找到! 果不其然,鬼子来了,把潘家翻了个底朝天。 可他们连根毛都没找着,气得跳脚。 鬼子头子还拿枪顶着潘达于的脑袋逼问,潘达于就是不松口,宁死不屈。 鬼子们没辙,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潘达于靠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气,硬是把那两尊鼎保住了。

0 阅读:3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