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民间老中医的一张验方,搞定久治不愈的荨麻疹!
荨麻疹在中医称为“瘾疹”“鬼饭疙瘩”“赤疹”“游风”等,其典型症状为瘙痒性风团,风团也称为“风疹块”“风疙瘩”。
初起觉得皮肤奇痒,一抓则起成片的风团,多在洗浴、出汗、遇风寒后加重,风团颜色或白或红,或接近皮肤颜色,来去极快,消散后不留痕迹。
荨麻疹的典型症状是瘙痒性风团,那么它的病理机制我们如何从中医角度去认识呢?
▋血热
“血热风扰”是荨麻疹的基本病机,包含了内外两个因素,内因为“血热”,比如运动后或天气热时我们的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导致面色变红,内在的血热也会导致血管扩张津液渗出形成疹块。
这里的血热是虚实夹杂的,除血热之外,兼杂血虚与血瘀。
像火能够熬干水,热也能耗伤我们的血液里的津液营血,造成“虚”;同时也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形成了“瘀”的状态。
皮肤是依靠血液的濡养荣润的,血液“热、虚、瘀”的状态使皮肤失于濡润而干燥,皮肤屏障抵抗外邪的能力就弱,容易被风邪侵袭。
同时“血虚生风”“血热生风”,其所生的风为内风,疹块瘙痒多由风所致,所谓“无风不作痒”。
且内外相引,同气相求,由于内里血虚血热而产生的内风又能与外风相互引动。
▋风扰
风邪即外因,在中医六淫邪气中,风邪为百病之长,它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我们观察自然界的风,它无处不在,遇到水就会使水泛起波浪,遇到土就会刮起沙尘暴。
因此风邪致病就是善于变化,一会儿这起个风团,一会儿那起个疹子。
风经常是一阵一阵的,所以风团出现与消退常常捉摸不定。同时风能够吹干我们身体的津液和营血,皮肤更加失于润泽。
文章开头病例中多在洗浴、汗出、遇风寒后加重的原因也可顺其推理出来了。
遇风寒则“风扰”加重,而洗浴会带走肌表的水分,使皮肤更干燥;出汗后汗孔打开,风邪更易侵入,且血汗同源,出汗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津血。
中医讲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基于“血热风扰”的基本证候,与血分热、虚、瘀夹杂的复杂情况,可知其治疗两大关键——和血(兼顾血热、血虚、血瘀)与祛风。
民间老中医验方
▋药物组成
当归9 g、生地9 g、丹皮9 g、赤芍9 g、焦芥穗9 g、白术9 g、地肤子15 g、苍耳子9 g、蛇床子15 g、紫草12 g、蛇皮3 g。
以水煎服每日一付,服药腹痛加白芍15 g。
▋当归、生地、赤芍、丹皮四药
这里血热的情况,与温病中血分证热入营血的证候很相似,也是血热兼血虚、血瘀并存。
参考叶天士《温热论》中谈热入营血的治疗提到的四味药:“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赤芍、阿胶等物”。
而荨麻疹中的血热与温病中的血分证血热不同的是,荨麻疹病程长病势缓,重在容易耗血致血虚,宜用当归补血;
温病起病急病势猛,重在容易动血致出血,宜用阿胶止血,故二者有当归与阿胶之别。上四药同用凉血化瘀,补血活血,使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
▋紫草
紫草名草,其实是以根入药。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能入血分,有凉血透疹的功效。
▋蛇皮
蛇蜕下的干燥表皮膜,有祛风的作用,在中医的法象药理中,能够以皮治皮、以形补形,故而对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疗效。
▋地肤子、蛇床子
二者皆能燥湿祛风止痒,燥湿能够消退风团中渗出的津液,是皮肤病中的常用药。
▋焦芥穗、苍耳子
荆芥穗与苍耳子都是解表药,能够祛风邪,药物炒焦可以入血分,焦芥穗又能祛血分之风,合紫草同用透发疹毒。
如病例中服药后出现硬结而不痒的团块,正是伏留于体内的风邪疹毒透发的征兆,为治本之法。
▋白术
白术能健脾益气,合解表祛风之荆芥穗、苍耳子同用能够增强肌表的抗邪能力,如益气固表之名方玉屏风散中防风与白术同用。
全方养血祛风,透疹止痒,益气固表,是治疗荨麻疹的良方!
其他应用:
异病可同治,在辨证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病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瘙痒症、斑秃,或红肿化脓瘙痒的痤疮,不妨也用此方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