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健康真探社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身边的人毫无征兆地从床上坐起,眼神呆滞,面无表情地开始穿衣服。穿好后,便像个木偶一样在客厅里无意识地走来走去,脚步机械而缓慢。过了一会儿,又自行慢慢回到床上躺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先别慌了神,这可不是什么“脏东西”上身,而是典型的梦游现象! 在睡觉这件事上,梦游和鬼压床堪称“灵异事件”排行榜的前两名。尤其是梦游,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玄幻色彩”。至今,江湖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梦游的人要是被叫醒,很可能会变傻变疯”。那么,梦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梦游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研究数据显示,梦游的终生患病率估计为6.9%。这意味着,每100个人中,大约就有7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经历梦游。而且,儿童梦游的概率明显比成年人高很多。在2 - 13岁的儿童群体中,约有29%的孩子经历过梦游,其中梦游的发病率在10 - 13岁时达到顶峰。 甚至有一些人因为梦游而“声名远扬”: - 1987年,美国伊利诺州有个11岁的男童,在梦游状态下搭乘火车,居然行驶了160公里的距离,还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 英国有位女子,在梦游时通过网络买下了一座篮球场,差点因此破产。 - 美国有个女孩,20多年体重猛增了120多斤,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每次梦游时,她都会悄悄打开冰箱找东西吃。 虽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足以说明梦游并不少见,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轻微的情况下,梦游者可能在梦游过程中碰伤、撞伤,第二天白天也会感到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失足从高楼坠落,危及生命。所以,梦游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梦游,医学上也叫睡行症。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它指的是人在睡眠状态下,会起床在室内或者户外行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这里要先澄清一个误区,梦游并不都是在做梦期间发生的行为。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REM又包括刚入睡期、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我们平时做梦大多发生在REM阶段,而梦游通常发生在NREM中的深度睡眠阶段。所以,梦游和做梦其实是两回事。 梦游实际上是一种睡眠障碍,其发生原因通常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 遗传因素: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对1940名儿童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梦游可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如果父母有梦游史,那么孩子出现梦游的概率会明显更高。 2. 发育因素:小朋友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还不够成熟,对运动神经元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儿童时期出现梦游的概率相对更大。 3. 睡眠因素:研究表明,经常睡眠不足的人,梦游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而且梦游的表现形式可能也会更复杂。 4. 精神因素:比如成年人长期压力过大,睡眠质量差,这种负面的精神压力也可能提高梦游发生的概率。 5. 服用某些药物:像某些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物等,都有可能与梦游现象相关。 其实,梦游并没有那么“可怕”。梦游者处于意识朦胧的状态,如果在发作过程中突然被唤醒,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甚至下意识地做出暴力反击行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干扰梦游者的行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逐渐发育成熟,梦游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 由于梦游发作的时间通常不长,大多数情况下不到10分钟就能结束,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引导他们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比如,可以轻轻转动他们的肩膀,让他们自己走回房间。但如果发现情况很危险,比如梦游的人准备在房间里小便、出门闲逛,甚至在阳台边缘徘徊,那么及时叫醒他们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偶尔出现梦游情况不用过于担心,要是家里小孩有梦游现象,家长也不必过于紧张。不过,要注意锁好门窗,把家里尖锐的物品收起来,避免梦游者受伤。 如果梦游发生的频率过高,或者行为异常,建议及时就医。通常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消除诱因)、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 - 一般治疗: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积极治疗与梦游相关的基础疾病。 - 药物治疗:遵照医嘱服用氯硝西泮和地西泮等药物,或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曲唑酮等。 - 心理行为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或者催眠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改善梦游的状况。 为了尽量避免出现梦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 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 -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前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进行冥想或者做一些放松练习,让卧室保持舒适安静。 - 保持心情愉悦,做到劳逸结合,避免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 - 加强体育锻炼。
【梦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健康真探社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身边的人毫无征
绍元看健康
2025-02-13 10:19:5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