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红军借走了我的全部家当,整整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吗?”2015年在

熹然说历史 2025-02-12 23:09:38

“当时红军借走了我的全部家当,整整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吗?”2015年在孝感当地,一位老人拿着一张泛黄的欠条,敲开了领导办公室的大门。 1930年前后,正值革命势力在中国大地上方兴未艾之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到处与反动派作斗争,不断发展壮大。当时的红军还很年轻,刚刚组建几年的时间,就已经开始挺进中原,在鄂豫皖等省活动。 那一年,红一军团的部队来到湖北孝感一带,经过转战南方后,他们的给养已经十分紧缺。红军将士饥寒交迫,却仍然坚持革命斗争,靠群众的支持才得以为继。当地不少农民对红军将士的艰苦朴素十分钦佩,主动给他们送去吃穿用度。 杨长银就是其中一位。杨长银是孝感本地的一个地主,家境殷实,在当地很有威望。他生性善良,经常帮助村里的穷人,大家都叫他"杨善人"。杨长银对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很是赞同,听说红军到来后,就登门拜访,要捐助一些钱粮。 那时的规矩,红军是不能随意向老百姓要东西的。负责接受捐助的红军连长涂杏听说杨长银要捐400大洋,心里很过意不去。要知道,400大洋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杨长银是要把家里的积蓄都掏空了。 涂杏好言相劝,说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接受这么多钱财。可杨长银态度坚决,说他这点钱家里还出得起,捐给红军是应该的。杨长银说他就是看红军艰苦奋斗的样子才动了恻隐之心,这钱若是不收,他也过意不去。 涂杏被杨长银的诚意打动,只好接受了这笔钱。他特意给杨长银立了一张400大洋的借条,说等革命胜利了再还给他。杨长银连连摆手,说革命成功了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哪里还有什么钱可还的。 杨长银拿到这张借条后,并没有真的打算要回这笔钱。在他看来,400大洋固然是一大笔钱,但相比红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中国,这笔钱也不值一提。杨长银把这张借条当作一份革命情谊的纪念,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 1930年之后,红军撤离了孝感一带,转战到了别的地方。杨长银一直留在家乡孝感,继续过着他的地主生活。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侵占孝感,杨长银家里也几经浩劫。 好在他提前把钱财藏了起来,这才躲过日军的搜刮。眼看家业就要败光,杨长银也不舍得把红军的借条给卖了。他总觉得,这借条跟他的气节和尊严是连在一起的,无论如何也不能丢。 几十年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杨长银也到了古稀之年,他把红军的借条叫"红军钱",经常拿出来跟儿孙回忆当年的事。儿孙们问他,要不要把"红军钱"拿去兑现。 杨长银总是笑着摆摆手说,共产党现在建设国家,比他当年还要困难得多。自己不差这点钱,就让"红军钱"做个纪念,传在咱杨家就好。杨长银的儿子杨根正接过父亲手里的"红军钱",一直好好保存。 等到杨根正年事已高,他把"红军钱"交到自己的儿子杨明荣手里。杨根正嘱咐儿子,说这张借条是杨家的一份荣誉,绝不能丢失。杨明荣心领神会,找了个干净的铁盒子,把借条锁了进去。 在杨明荣的印象里,这个装着借条的铁盒子,是祖辈对革命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见证。每逢过节,杨明荣总要把盒子拿出来擦一擦。有一年,他甚至花大价钱买了一个防潮防霉的盒子,就为了存放这份几十年的借条。 杨明荣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把这份祖传的"红军钱"拿出来。2015年,杨明荣的妻子查出了肝癌晚期,需要马上做手术治疗。杨明荣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光,眼看就要借贷不到钱了。 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那张尘封多年的红军借条。杨明荣犹豫再三,还是把借条拿了出来。他想着先用借条去银行贷点款,等妻子病好了再想办法。可银行哪里认这种老古董啊,杨明荣一次次碰壁,眼看就要绝望了。 后来,有人出主意,让他拿借条去找当地的政府。杨明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孝感的信访办公室。他把借条的来历讲了一遍,恳求政府能帮帮他渡过难关。 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见多识广,但这还是头一回见到八十多年前的红军借条。他们先是给杨明荣安排了基本的医疗救助,让他能给妻子做手术。之后,工作人员又着手开始考证这张借条的真伪。 政府部门找了党史专家,又去当地的档案馆查阅资料。最后,他们确认这张借条确实属实,当年红一军团在孝感活动时,确有一个叫涂杏的干部,专门负责筹集资金。专家估算,按照当时的物价,400大洋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应该有四五万元。 政府工作人员把情况向上级汇报后,很快就得到了答复。上级指示,要尊重历史,践行党的诺言。既然有这样一张借条在,就应该想办法兑现。 当地政府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从济困基金中拿出4万元,交给杨明荣。同时,他们号召社会各界捐款,很快又筹到了10多万元。在大家的帮助下,杨明荣的妻子很快做了手术,转危为安。

1 阅读:191

评论列表

艹x艹

艹x艹

2
2025-02-13 01:00

红一军团去过孝感?

三石老范

三石老范

2
2025-02-13 01:03

400大洋,和4万块钱完全价值不对等,1941年我爷爷买了天津的一套洋房,200多个平方,在小白楼,也才1100大洋,北京二环内一个四合院也不会超过2000大洋的。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