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周总理想要扶腿脚不好的宋庆龄上车,毛主席却出声阻止

文史记叙录 2025-02-06 18:20:05

1972年,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周总理想要扶腿脚不好的宋庆龄上车,毛主席却出声阻止了。事后,宋庆龄连连夸毛主席高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72年的1月,一代名将陈毅元帅与世长辞。听到陈毅去世的消息,主席沉默了许久。过了好一会,他才对秘书沉声道:"调车,我要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陈毅虽然德高望重,但作为一个大将,他的追悼会规格并不高。中央原本也没准备让主席出席,但主席却执意要去。主席一旦做出决定,自然没人敢反驳。于是,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连日卧病在床的宋庆龄听说主席要出席,也吩咐随从,不管怎样,自己也要前往。

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孀,是名副其实的国母。1915年,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她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家庭的期望,追随孙中山走上了艰难的革命之路。1916年,宋庆龄与孙中山一起从日本返回中国,积极参与了反袁、护国护法的活动,支持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

1924年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宋庆龄随行照顾病中的孙中山。她在北上途中全力照顾孙中山,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去世。痛失良师与伴侣,宋庆龄写下了“先生先行,为求大公舍小我;后人后继,誓变曲径为通途”的挽联,表达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继续继承孙中山事业的决心。

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始终坚持执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那些违背孙中山革命理念的势力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尤其是在“五卅”惨案后,宋庆龄更是坚定地支持广大劳动群众,呼吁所有国民承担起救国的重任。1926年,宋庆龄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她同许多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士共同努力,推迟了革命阵营的分裂,为即将到来的北伐战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宋庆龄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及国民党左派联合发起强烈谴责,反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此外,宋庆龄还积极参与国际反帝活动,成为国际反帝同盟名誉主席,推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抗帝斗争的支持。

“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返回中国,再度投入到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强烈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她坚信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革命,才能真正打破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控制,走向国家的独立和社会的解放。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宋庆龄不仅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统一抗日的主张,还利用她的广泛影响力,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巨大支持。她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多项活动,包括慰问抗日前线的士兵和伤员,频繁为中国军民提供精神上的鼓舞,成为了“敢死之救国女杰”的代表人物。

但让人唏嘘的是,宋庆龄晚年身体十分不好,尤其是双腿的关节炎,每到冬天就疼痛难忍,行动很是不便。即便如此,她还是冒着酷寒,来到了陈毅的追悼会现场。

追悼会结束后,主席和总理一起送宋庆龄离开。总理看出宋庆龄走得十分吃力,便想上前去搀扶。谁知主席却轻声制止了他。总理有些诧异,要知道,主席向来敬重宋庆龄,怎么反倒不让自己去搀扶?正在疑惑时,却听主席唤来了自己的夫人江青,吩咐她去扶宋庆龄上车。

江青闻言,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碍于主席的面子,她还是照做了。江青上前挽住宋庆龄的手臂,小心翼翼地扶着她走向车子。宋庆龄虽然对江青的态度有些意外,但还是微笑着向她道了谢。主席和总理目送着宋庆龄的车子远去,两人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主席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前朝遗老的宋庆龄,其处境是很微妙的。主席是想以自己夫人的身份,来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宋庆龄,是受到他保护的。这一点,恐怕连宋庆龄自己都想不到吧。   其实,让江青去搀扶宋庆龄,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主席想借此机会,化解江青和宋庆龄之间的矛盾。   早在几年前,江青和宋庆龄就有过一次不愉快。那是在一次中央会议的宴席上,江青敬酒敬了一圈,却唯独漏了宋庆龄。这事儿看似不起眼,但落在主席眼里,就另当别论了。   主席对此很不高兴,严厉批评了江青,还要求她重新给宋庆龄敬酒。江青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照做了。宋庆龄倒是大度,她笑着说:"哪有那么多规矩,我不会放在心上的。"   但主席却一直把这事儿记在心里。这次陈毅的追悼会,正好提供了一个契机。主席让江青去搀扶宋庆龄,其实是希望通过这个举动,拉近两人的距离。   而宋庆龄呢,作为一个见多识广的老人,又怎会不明白主席的良苦用心呢?在回去的路上,她由衷地感慨:"主席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啊!"这一句话,既是对主席的赞美,更是对他为人处世智慧的由衷钦佩。

0 阅读:293

猜你喜欢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