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曾这样评价周总理,毛泽东召集会议,特别是建国以后讲起话来,经常是海阔天空的讲。讲完了说,就这样吧。别人未必明白,但周恩来不必多说,余下的事,就要靠周恩来去贯彻执行了。 民国七年,梁漱溟去好友杨怀中家里谈论要事,叩门时,一个年轻人起身给他开了门,还有礼貌的告知杨怀中在哪个房间里等他。 梁漱溟当时就对这个年轻人印象深刻,多年后,他赶到延安,跟毛泽东面谈国事时,毛泽东清晰的说起了这个不起眼的往事。 梁漱溟这才发现,毛泽东竟然就是之前给自己开门的年轻人,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抗战的主心骨。 梁漱溟之后也多次参与到了抗战的工作中,他也发现,即使自己对战况悲观,毛泽东总能说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更意外的是,之后的战况,总能跟他说的大差不差,最震撼人心的便是毛泽东对中国的必然胜利深信不疑。 之后,他也在工作中结识了另一个不一般的年轻人,他就是周恩来。 从1925年起,周恩来结识了毛泽东,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工作,重要的关头,都离不开周恩来对他的支持。 从1931 年起,二人更是经常一起工作,周恩来对毛泽东钦佩不已,会议中,也能第一时间领悟毛泽东的意思,之后的作战指挥上,也会将毛主席的意思发挥到淋漓尽致。 有时候他们之间甚至不需要多说,对于这个多年的战友,周恩来特别能理解。 周恩来自己对于战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双方在指定任何计划时,都能达到奇妙的互补,让方案变得更加完善。 建国后,周总理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是继续坚持参与工作,这也是为了替毛主席分担。 周总理维护大局,也是对毛主席有着真正的了解,毛主席能想到的,他在心里也有了大概的考量,这才能在每次的工作和会议中,精准的领会毛主席的真正含义。 就连梁漱溟都对二人的配合赞叹不已,毛主席只要提出想法,周总理都能去执行。 毛主席的指示,是给出了一个大局,至于具体要怎么执行,每个人发挥什么作用,如果有什么情况,要如何应对。 理论给了周总理,其他细节问题都不用担心,以为周总理都会妥善解决。 周总理和毛主席是共同奋斗过,是从最艰难、最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过来的,直到二人的晚年,也没停止过工作。 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也是弥足珍贵,也会永远镌刻在光辉的历史画卷中,值得所有人敬仰。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年5月10日关于《周恩来的领导风范——访中央文献研究室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的报道、人民日报党建网2017年6月26日关于《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的两次长谈》的报道) 文|百香果 编辑|百香果
1950年,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署名为“吴启瑞”,毛泽东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