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大破胡骑于白狼山。 班师途中,他勒马回望辽东,忽对左右叹道:“公孙康若献二袁首级,辽东可暂寄其手。” 此言道破了一个被后世遗忘的真相。 当魏蜀吴在中原逐鹿时,辽东公孙氏已悄然构筑起第四方势力。 这个盘踞边陲五十余载的政权,却在罗贯中的笔墨下消散如烟,只在《三国志》的夹缝里留下文字。 公孙度的发迹映出乱世中权力的荒诞。 中平六年,这个因与玄菟太守亡子同名而获重用的寒门子弟,在董卓乱政的混沌中接过辽东太守印绶。 他整治豪强、收编流民,将边塞苦寒之地经营得“仓廪实而知礼节”。 建安九年,其子公孙康将袁尚、袁熙头颅献给曹操时,辽东已控五郡之地,治下百姓二十余万,规模堪比初据荆州的刘备。 这般基业,却在《三国演义》里沦为曹操征乌桓的背景板,连公孙康斩杀二袁的戏剧性场面,也被罗贯中刻意安插给“五关六将”的虚构桥段。 这种历史书写的选择性遗忘,实则是权力话语的必然。 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时,遣使南通孙权,北联鲜卑,俨然要搅动天下棋局。 可当司马懿率四万魏军压境时,这个“国家”竟如纸糊般顷刻倾覆。 围城月余,襄平城内“人相食,死者大半”,最终公孙渊父子首级被快马传至洛阳。 这般仓促的谢幕,暴露出公孙政权的致命伤。 他们始终是割据军阀而非天命所归,是乱世投机客而非正统角逐者。 罗贯中深谙此道,故将笔墨集中于“汉贼不两立”的伦理叙事,辽东的苟安自保自然成了不合时宜的杂音。 “鼎足三分”,是胜利者裁切的史册;而那些湮没在边角缝隙里的故事,是乱世真正的底色。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05 14:52:08
0
阅读:57
用户13xxx75
三国是东汉亡后称帝的三个国家,因为公孙康始终没有称帝所以最多算东汉的一方豪强或者割据势力算不得一国。如果硬要算四国的话还不如袁术,但袁术又是在东汉未亡时称帝的,后人只算他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