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战场上,我军势如破竹,不料却在一个炮台前连连受阻,打了100多发

蜀山史道 2025-02-02 23:52:21

1979年,对越战场上,我军势如破竹,不料却在一个炮台前连连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下来。突然,一个炊事员走来说道:我有办法。 在越战打响之初,我军可以说是推进神速,打的越军纷纷逃窜。可让谁也想不到的是,当进攻到谅山时,却在一个不起眼的炮台前犯了难。 原来,这个炮台是在1940年由法国人历时3年建造的工事,当时主要是为了防御日军的,因此也被称为“法国炮台”。 要说这个炮台,那还是真有来历。这个炮台长约120米,宽有60米,外壁用的是水泥、钢筋、鹅卵石浇筑,其厚度更是达米级。 除此之外,在炮台内部还有着复杂的结构网,分为上中下三层,外壁上的射击孔更是有几百个。 二战结束后,这个炮台就被越军接管,并且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加固。 从外边看,这就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事,但要看这些具体的数值,那这完全算得上是铜墙铁壁。 因此,越军仗着这种坚固的工事,还曾叫嚣着:我军只能止步于此。 这话传到我军前线指挥员耳中时,当场大怒: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给我拿下它! 就这样,我军集中火力和兵力,对炮台轮番进行攻击,打了100多发炮弹。但结果却差强人意,除了在炮台外壁上留下一些浅浅的弹着点,炮台仍安然无恙。 面对这种情况,前线指挥员一时也陷入焦灼之中,不拿下这个炮台,怎么向谅山推进呢? 就在同志们发难时,山下一个发电厂的炊事员突然上前说道:同志,我有办法。 指战员一听有破台的方法,眼前瞬间一亮,并接见了他。 何国安说:这个炮台我熟悉,这炮台上方有一个通气孔,也是天窗,那是炮台最薄弱的地方。 指战员疑惑的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何国安是曾参与修这个炮台的一员,在早年逃难时被法国人抓去当了劳工,所以对这个炮台了如指掌,假如从这个天窗投进去炸药,那拿下炮台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时间毕竟过去太久,何国安决定要亲自去寻找这个天窗。而指战员在了解完事情来龙去脉后,顿时喜笑颜开,立即派了一队战士护送前往。 就这样,前线的战士负责佯攻,小队工兵则负责掩护,与何国安一起去寻找这个天窗。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这个大概得位置。可让何国安苦恼的是,不管他怎么找,就是找不到这个“窗口”,难道是敌人给销毁了?。 就这样,为避免敌人发现,首次行动以失败告终。 当天晚上,何国安彻夜难眠,想到同志们战情紧急,若不及早找到突破口,这得多牺牲多少人啊! 何国安苦思冥想,突然他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用实际的参照物去度量,兴许会找到。 次日,何国安一行开始了二次行动。这次何国安凭借回忆,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点,之后用脚一步一步的度量。 终于,在何国安的判断下,他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块大石头,感觉不对劲,当他和同志们合力挪开这个大石头后,果然发现了那个窗口。 窗口找到之时,便是破敌之时。为此,同志们纷纷往这个地方运上了数吨弹 药和汽油。 在行动前,我军冲着窗口向内部喊话,劝降无果后,便一股脑的将所有但要全投了进去。 霎时,随着一连串的巨响,炮台内部化成一团火球,从射击孔往外吐出烟雾。 拿下炮台,何国安可谓贡献巨大,因此被记一等功。 何国安只是一个普通的炊事员,不曾想却对战役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可见智慧和经验有时也来自于民间啊!

0 阅读:254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