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日军在河南战场上调集了第12军主力及第三坦克师团,约五六万人,在

蜀山史道 2025-02-01 23:50:50

1944年3月,日军在河南战场上调集了第12军主力及第三坦克师团,约五六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采取钳形战术,从邙山头及孟津渡口渡过黄河进犯。守卫黄河的蒋嫡系部队汤恩伯、范汉杰、马法五等部共有二十几万人,加上胡宗南留在西安地区的20多万人合共40多万人,多于日军七八倍。 可是国军一遇上日军坦克和骑兵便束手无策,仅仅20来天的时间,便失去郑州、巩县、洛阳、新安、陕县、新郑、禹县、许昌等49个县城,平汉铁路不费吹灰之力便被日军打通了。汤恩伯的军队损失最大,储存在洛阳的弹药、枪支及被服等,来不及抢运,全部落入敌手,长官部撤退到豫西山区的卢氏县才站住脚。 郑州、洛阳等地失守,日军直逼豫西函谷关,形势紧迫,人心震惊。国府参议院河南籍的参议员,在参议会上,把汤恩伯的军队不抵抗和扰乱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全盘托出,并向各界人士公开发表声明,在报上登载。这样,使蒋处境十分狼狈,再也没有办法公开包庇汤恩伯、偏袒胡宗南了。擅长权术手腕的蒋采用了“金蝉脱壳”之计,一面把汤恩伯调来重庆开整军会议,唱了一个假检讨、受申斥、表示悔过立功的双簧;一面下令胡宗南率队出潼关,收复豫西失地。汤恩伯去重庆经过西安时,胡宗南还设宴欢送。 第八战区副长官胡宗南,拥有第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集团军,20多万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是指挥不动他的。但是,日军西进到函谷关跟前,陕西东面门户潼关受到严重威胁。潼关一失,关中门户洞开,直入西安将易如反掌,因此重庆、西安人心惶惶,民声沸腾。蒋于是严令胡宗南东出潼关抗日。 1944年4月初,胡宗南派出他最精锐的第一军,东出潼关向灵宝、陕县之间推进。胡宗南亲到函谷关前线视察,第一军先头部队七十八师(师长傅维藩)配属野战重榴弹炮一个营,开到灵宝以东布防。日军主力沿灵宝至潼关公路向第七十八师攻击,以一小部骑兵从子午口小道抄袭该师的侧背。该师官兵一见坦克,无法对抗,纷纷后退,前线步兵一退,炮兵亦撤出阵地向西逃避,步兵、炮兵拥在公路上,争先恐后好似一群鸭子,向函谷关高地溃退。 这时,第一战区所属的杂牌军,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第九十六军李兴中率部从卢氏县虢略镇向北推进,从日军侧背插了一刀,同时日军已达到打通平汉铁路的目的,便以一部兵力占领了灵宝县东南老君山,在山顶的老君庙构筑据点。这样,两军在老君山和函谷关形成东西对峙之势。日军虽然停止西进,但是灵卢公路被封锁,陕西与河南交通被截断。 河南籍参议员将豫西失郑州、洛阳、陕县,日军直通灵宝函谷关的失败情况,以及汤恩伯军队迫害人民、胡宗南军队一触即溃等事实,再在参议会上全盘托出,并向各界人士发表呼吁,要求查明处理这个问题。蒋无奈,一面明令撤了汤恩伯之职,调来重庆调查处理,同时下令胡宗南立即追查这次战役失败之责,严惩失职者。胡宗南便把丢失陕县、灵宝县城责任完全推在第七十八师师长傅维藩身上,将他押解来西安,并在报上大肆宣传“军法从事”,通令所属各部队,引以为戒。

0 阅读:49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