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进宫参见慈禧,太监李莲英故意不让他进去。李鸿章生气地说:我乃朝

熹然说历史 2025-02-02 23:07:28

1875年,李鸿章进宫参见慈禧,太监李莲英故意不让他进去。李鸿章生气地说:我乃朝廷重臣,你敢拦我?不料,几天后,嚣张的李鸿章战战兢兢地写了一封信,装了20万两银票给李莲英。 清朝末年,一个叫慈禧太后的女人可以说是权倾天下。她虽没坐在皇帝宝座上,但后宫里上上下下,甚至是前朝的大臣们,没有不听她号令的。慈禧太后年轻时本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名叫叶赫那拉·兰馨,她在后宫中本事大着呢,一步步爬到了皇贵妃的位置。 咸丰帝驾崩后,慈禧的儿子同治帝还年幼,她便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把持了朝政大权。从此,她开启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垂帘听政生涯。在这期间,她废黜了同治帝的生母孝欢太后,又钦点侄子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是为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个傀儡,大小事务还得听慈禧太后的。就这样,这个满族妇人成了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在慈禧身边,有一个叫李莲英的太监,跟着慈禧多年,是她的心腹红人。李莲英本名李进忠,山东人氏,年轻时在道光年间入宫当了太监。他机灵聪明,深得慈禧喜爱,被封为总管太监,掌管宫中大小事务。皇上身边的太监都得听他的,见了他都得行礼问安。 在慈禧统治的后半期,有一个叫李鸿章的大臣,权势也是不小。李鸿章是个武举出身,曾经当过几任地方大员,像什么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他还是个军事家,创建了一支西式武装----北洋水师。这支部队虽然后来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但在当时那也是亮眼的很。 李鸿章虽说武出身,但办起外交来也是有模有样。他代表清廷与列强谈判,签订了好几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像什么《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之类的。尽管今天看来,这些条约都是耻辱的象征,但对当时的清廷来说,能跟列强谈判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因此李鸿章在朝中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都有"李中堂"的美称了。 这么一个身居高位的大臣,按理说见慈禧太后那是不成问题的。但有一年,李鸿章得到召见,急匆匆进宫时,竟然被李莲英挡在了宫门外。要知道,李鸿章好歹是军机大臣,俨然已经是内阁总理的级别了,区区一个太监竟敢拦他的道,这不是不给李鸿章面子吗? 李鸿章哪能忍受这个奇耻大辱,当场就发起火来,骂道:"我乃朝廷命官,奉慈禧太后之召前来觐见,你一个阉奴哪里来的胆子敢拦我的路?"言辞之间,自然是充满了内阁大臣的威严。但李莲英丝毫不给他面子,冷冷回了一句:"要见老佛爷,也得按规矩来。先交了'孝敬费',本公公才能给通传。" 原来在慈禧和李莲英看来,大臣们想见慈禧,那是要破费的。没有几箱银子孝敬上来,那是不行的。但堂堂一个李鸿章,在朝堂之上都是雄辩滔滔的人物,怎肯在一个太监面前低头?他自然不愿意花钱来"孝敬"。 就这样,李莲英把李鸿章晾在宫外足足三天,任凭他一个内阁大臣在宫门口干等着。直到慈禧那里打听不到李鸿章的消息,才派人出来找他。这时李鸿章才得以进宫,面见慈禧太后。一见面,李鸿章就气呼呼地把李莲英拦路一事给慈禧告了状。 没想到慈禧太后听了非但不怪罪李莲英,反而笑吟吟地对李鸿章说:"李爱卿啊,你不给莲子一点甜头,他也是为难的呀。做大臣的,要懂得变通,嘿嘿。"言外之意,不就是让李鸿章乖乖地孝敬李莲英银子嘛。堂堂一个晚清名臣,在慈禧和太监面前,原来也得низ声下气,这不是讽刺是什么? 李鸿章一肚子怨气,但拗不过慈禧太后,只好忍了。据说他回去后就动了杀心,想要设计除掉李莲英这个心腹大患。毕竟留着这么一个敢跟朝廷命官叫板的太监,实在是个隐患。但消息传到慈禧那里,她急忙出面阻拦,这才保住了李莲英的性命。这件事充分说明,在慈禧和李莲英的权势面前,就是李鸿章这样的大臣,也得俯首听命,否则就是灭顶之灾。 李鸿章虽然是个风云一时的大臣,但在慈禧和李莲英的淫威下,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据说在李莲英拦路一事后不久,李鸿章就写了一封信给李莲英,言辞恳切地赔礼道歉。这位曾经睥睨朝野的大员此时却对一个太监卑躬屈膝,也真是让人唏嘘。 更让人惊讶的是,李鸿章在信中还附上了二十万两白银,作为给李莲英的"孝敬"。要知道,二十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省的税赋了。一个内阁首辅,就这样花重金去讨好一个太监,这反映出晚清时期宦官祸国的悲哀。 在中国封建社会,太监本来是最下贱的奴仆,但由于侍奉帝王,往往掌握着后宫的实权。加之他们不能生育,没有后顾之忧,因此权力欲望格外强烈。历史上,像魏忠贤、刘瑾这样的权倾天下的太监比比皆是,他们的专横跋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祸害。 李莲英就是晚清宦官干政的一个缩影。他攫取了巨额财富,滥施淫威,朝中无人敢惹。连李鸿章这样的大臣都得看他脸色,由此可见一斑。而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偏爱和溺惯,更是加剧了宦官祸国的局面。

0 阅读:17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