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64岁的左宗棠和李鸿章就收回新疆的问题争吵。李鸿章说:新疆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清朝初年,新疆就被纳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经过乾隆皇帝的艰苦经营,新疆逐渐成为大清王朝西北边陲的重要屏障。在那广袤的戈壁沙漠上,驿站驿路纵横交错,商贾来往不绝,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国力渐渐衰退。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朝廷对新疆的管控力度日益削弱。远在天边的新疆,仿佛被皇帝遗忘了一般,当地的官员们昏聩无能,只知道中饱私囊,殃及百姓。 趁着大清王朝腹背受敌、自顾不暇的时机,英国和沙俄等列强开始虎视眈眈地觊觎新疆这块富饶的土地。他们或者直接武力侵略,或者扶植当地的分裂势力,企图从大清帝国手中分一杯羹。 就在大清朝廷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个叫阿古柏的军阀已经在新疆搅起了滔天巨浪。他自立为王,在新疆称雄称霸,残害百姓,无恶不作。同时,沙俄趁火打劫,出兵占领了伊犁等地。 新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局之中。大好河山,就这样在清廷的眼皮底下,一点一点地被蚕食鲸吞。百姓的安危,国家的尊严,都岌岌可危。清廷究竟要不要收复新疆,成了朝野内外热议的大事。 新疆危在旦夕,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一时间,朝堂之上是眉头紧锁,殿堂之外是街谈巷议。该如何面对这场危机?是要放弃新疆,还是要收复失地?大臣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主战派以左宗棠为代表,他们慷慨激昂,振臂高呼。左老将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南征北战,无往不胜。他主张无论如何都要收复新疆,绝不能让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 他义正辞严地说道:"新疆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物产丰富。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矿藏,还有连绵不绝的雪山草原。这样一块宝地,岂能轻易拱手相让?更何况,新疆还处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它就像一道屏障,牢牢地守卫着大清的西北门户。如果新疆失守,西北就没有了屏障,外敌的铁蹄就会践踏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百姓就会深受其害啊!" 主和派则以李鸿章为代表,他们审时度势,从容不迫。李大人是当今朝野的名臣,他主张放弃新疆,集中精力发展海防。他不无忧虑地说道:"当今之计,宜守不宜攻啊。新疆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补给困难,守土不易啊。我们的军队远征千里,还没和敌人交手,就已经损失惨重了。再说了,我大清的钱粮都被割干净了,哪里还有银子支撑打仗呢?倒不如暂且放弃新疆,集中兵力,固守海防。只要沿海地区安然无恙,我们就可以持盈保泰,再图发展啊。"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慈禧太后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眼看着新疆就要沦为他人囊中之物,左宗棠再也坐不住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腾地站起,一拍桌子,豪言壮语道:"朝廷既然没有银子,那就由我来筹措!我左某人就是借钱,就是卖地,也要誓死收复新疆!162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说什么也不能拱手让人!" 左宗棠的慷慨陈词,打动了慈禧太后。她终于下定决心,同意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但军费从何而来?左老将军想了个妙招,他找到当时的商界巨擘——盛宣怀,低息借了一大笔钱。有了钱,就有了粮草,有了军饷,左宗棠这才带着他的将士们,浩浩荡荡上路了。 这一仗,打得异常艰难。沙漠的风沙,高原的缺氧,蚊虫的肆虐,无不让将士们备受折磨。更别提还要和阿古柏的叛军苦战,冒着沙俄的炮火硝烟。左宗棠带头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鼓舞着将士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 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左宗棠终于攻克了天山南北,击溃了阿古柏的叛军。阿古柏自知大势已去,羞愧自杀。新疆大部分地区,重新回到了大清帝国的怀抱。沙俄也被迫退兵,归还了伊犁等地。 左宗棠没有就此满足,他深知,武力收复只是第一步,要想长治久安,还得靠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设。于是,左老将军解甲归田,化戎装为儒衣,开始了新疆的建设大业。他广开矿山,发展农业,修筑道路,治理河流。在他的治理下,新疆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1875年,64岁的左宗棠和李鸿章就收回新疆的问题争吵。李鸿章说:新疆不要了!左
熹然说历史
2025-02-02 23:07:28
0
阅读:218
用户13xxx16
千古功业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