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考古队从洛阳一座古墓撤离时,一名工人打扫古墓,突然发现一个不起眼角落

历史有小狼 2025-02-02 21:34:48

1956年,考古队从洛阳一座古墓撤离时,一名工人打扫古墓,突然发现一个不起眼角落,有一个泥巴包裹的杯子,便偷偷快速塞进裤兜! 在1956年,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掘出一座古墓。 这座墓穴有曾被盗掘的痕迹,但考古队仍然从中发现了陶猪、陶狗以及陶罐等。 墓中的一个关键发现是一块铁帏帐的构件,上面铭刻着“正始八年”的字样。 这座墓葬属于三国时期的魏国,那时的皇帝是曹芳。 正始年间,魏国实施了许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革。 曹操曾明令禁止厚葬,不仅因为战乱后的经济凋敝,还因为厚葬易招盗墓。 由于帝王的倡导,那个时代的贵族和官员也普遍遵循了这一风俗。 因此,此墓出土的物品显得朴素。 墓中还出土了一件珍贵的白玉杯。 该玉杯由新疆和田地区产的羊脂玉制成,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 这种玉杯主要由新疆和阗的白玉加工制成,其表面经过精细抛光。 白玉杯的设计简洁而优雅,没有任何装饰纹理,其自身有着光滑表面和流畅的曲线。 和田玉它不仅仅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产物,而是涵盖了多种类型的软玉。 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和田玉就被视为贵重的材料。 还有很多墓葬中出土了白玉制品。 195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西安城西梁家庄地区发掘隋代墓葬。 墓主人为年仅九岁的李静训。 她的家世显赫,爷爷李崇是隋前北周时期的骠骑大将军,随后又帮助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 李静训的父亲李敏,受隋文帝杨坚的宠爱,在宫中受教。 这座墓葬经过约1400年的历史风尘仍保存良好,未曾被盗掘。 考古学家从中发现了大量奇珍异宝。 李静训的墓室内出土的珍品包括玉戒指、玉杯、玉刀及其他多样的玉饰品,以及陶俑、金银器物等。 从这座墓葬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多件玉器,其中包括用和田玉精雕的玉钗和玉杯。 玉钗采用了双叉形式。 这种双支结构不仅美观,也更稳固。 此外,出土的金口玉盏,用上等白玉制成,外观简洁而典雅,金口的设计既实用又增添了奢华感。 李静训的玉器中还有一件白玉兔佩饰。 古代中国的玉雕中,动物形象常用以象征吉祥。 隋代的玉器多采用光素无纹的设计,强调形体的流畅和材质的纯净。 南宋时期,玉器工艺也迎来了空前的兴盛。 浙江衢州的南宋咸淳十年出土的青白玉莲苞形瓶,是那个时代工艺水平的代表。 这件玉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荷花,其形态如同含苞待放的荷花。 青白玉的材质,使得这件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清雅脱俗的美感。 在南宋的玉器制作中,螭虎常用于玉器的装饰以彰显尊贵。 江苏宝应西汉墓以及河北定州东汉墓等地出土的玉器,也有螭虎纹在玉器上的应用。 此外,在南宋只有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或贵族才有资格佩戴玉带。 安徽休宁的朱晞颜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玉带具,展示了这一时期玉带工艺的精美。 南宋人喜爱使用玉制酒具。 浙江衢州史绳祖墓出土的白玉荷叶杯由玉石雕刻而成,形状似荷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富有观赏性。 南宋时期,玉制笔架、玉印等文房用品开始广泛出现在文人的书桌上。 南京江宁建中村出土的“墨元”白玉印,不仅用材珍贵,且工艺精细。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 定陵中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玉器皿、玉礼器、玉佩饰及玉料等四大类。 在这些玉器中,玉器皿类包括了玉爵、玉壶、玉盒、玉盂、玉碗和玉杯等,这些器物均选用了质地上乘的新疆和田白玉制作。 其中一件高7厘米、口径15.2厘米的玉碗,其造型简洁典雅,玉质光滑,放置于金托盘上,托盘上镶有红宝石的云龙纹金盖。 除了日常器皿,还有一些用于宫廷仪式的玉璧和玉圭。 玉佩饰则包括了玉带钩、玉革带、玉佩以及玉耳坠、玉簪等首饰,这些佩饰物常常与錾金、珠宝镶嵌等技术结合使用。 其中镶金嵌宝石的玉带饰,长9.7厘米,宽5.1厘米,玉带饰中心镶有白玉雕刻的团龙,周边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晚期其抛光水平甚至超越了唐宋元时期。 参考文献:[1]柴瑞雪,苏茹茹,王迅,赵玺玥,张柯欣,许占民.面向博物馆文物的新媒体展示动画设计研究--以白玉杯为例[J].河北画报,2022(20):80-82

0 阅读:510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