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年的国军中,中年以上的军官没有不知道军中的“山东三李”,这就是三个黄埔第一期毕业、都是官拜中将的三个同乡同学同姓的高级指挥官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在莱芜战役中被俘,后来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李延年去台后受到审判保释后于1974年郁郁而终,李玉堂去台后于1951年2月5日被蒋下令枪杀。李仙洲1960年11月被特赦后于1988年病逝,年94岁,反而是三人中结局最好,晚年生活最幸福的一个。 李仙洲在功德林改造期间有不少的趣事,1959年,功德林战犯改造所重新编组时,沈醉和李仙洲同编在由原国军第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任组长的那个小组。第一天,由沈醉分配菜饭时,李仙洲便提醒沈醉,说自己是有名的大肚皮;沈醉也不甘示弱地回答他,自己的饭量也不小。 两人相互一笑之后,李仙洲很风趣地告诉沈醉,说自己有“三德”。沈醉急忙问他哪“三德”?李仙洲把摆在桌上的饭菜一指:“吃完饭再告诉你。”沈醉后来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们是吃米饭和土豆烧牛肉。也由此可以看出战犯们的生活待遇是很高的,能在北方吃到南方的米饭在当时也算是一种特殊享受。尽管那种米饭是米质中较差的籼米,但南方人吃起来还是比馒头和窝窝头(玉米面做的)要有味得多。如果吃惯了暹罗米和西贡米的人去吃那种米,就会感到难以下咽了。 可能米饭较粗糙,或是沈醉分给李仙洲的那一份菜土豆特别多,比饭量的时候,李仙洲那餐和沈醉只吃个平手。两人各吃了三大碗米饭。当时分菜,只要牛肉都是一样十来小块,土豆多少就没有人去计较了。沈醉特意多给李仙洲半勺土豆,两人吃完饭后,沈醉便急忙问李仙洲有哪“三德”? 李仙洲一看还有两三个人没有吃完饭,仍不肯说。等到最后一个人吃完,才笑嘻嘻地对沈醉说:我是有“三得”,而不是三从四德的德。这就是吃得、拉得、睡得。大家在吃饭时,我这拉得就太不卫生了,因此一定要在吃完饭后才说。这时,沈醉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接着,李仙洲又补充说明:光是吃得拉不得,那是一件苦事。吃得多,拉得痛快,又睡得香甜,才是三全其美。 当时,沈醉还有点不服气,等到以后吃面食时,沈醉这才对李仙洲的饭量自愧不如,李仙洲一次能吃二两重的馒头六七个、窝窝头五六个,吃面条面片等可以用小脸盆盛上半盆一气吃完。肉包子就更不用说,可以一次轻松愉快地吃下十一、二个。 如果不是在功德林,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些人的食量会这么大。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除了三顿饭便没有零食可以吃。每天不到开饭便已感到有点饥肠辘辘,何况还得搞一些体力劳动。后来去农场劳动锻炼时,沈醉更是经常感到肚子在饥饿时会发出叫声。原来,“饥腹雷鸣”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在当年的国军中,中年以上的军官没有不知道军中的“山东三李”,这就是三个黄埔第一期
史记峰会
2025-02-01 23:50:49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