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我军击毙200多日军。没几天,日军就来索要尸体。下一秒,罗炳辉微微一

史记峰会 2025-02-02 23:53:48

1941年,我军击毙200多日军。没几天,日军就来索要尸体。下一秒,罗炳辉微微一笑:“可以啊,但要举着白旗来。” 举起白旗?这对一个军人来讲,无疑是奇耻大辱,但此时的日军也没有脾气,只能乖乖听从,毕竟眼前这个对手,令他们很是头疼。 这个人叫罗炳辉,天生就是打仗的奇才,在战场上,他发明的战术,总是令敌人闻风丧胆。 “梅花桩”战术,就出自罗炳辉之手。 梅花桩战术的核心,是化整为零,将整编的大部分成3或5个小部,阵型如梅花瓣围绕中心分布。 这样的阵法,看似是分散了兵力,但却形成了多个机动火力点,也极大降低了被日军集中消灭的风险。 战术练成以后,罗炳辉就带着队伍,每逢遇到敌人,就像雨点似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弄得敌人眼花缭乱。 等到日军回过神来却发现,人早已不见踪影。 可以说,在有一段时间里,日军只要是听到罗炳辉这个名字,就感到头大。 1941年,皖南事变后,日军对华中各地区展开了扫荡。 为粉碎敌人的阴谋,保存我方实力,新四军2师师长罗炳辉临危受命,奉命阻击,而他的梅花桩战术也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这年四月,敌人集结了日伪军多达七百人,且携带了重武器,悄悄的摸到了罗炳辉部驻地—金牛山。 此时的金牛山,有新四军2师12团二百多战士,在此休整。 日军领队村田中佐,将700人的队伍分成两队,一队朝12团驻地大陈庄,另一队朝12团3营驻地厉马庄前进。 他们仗着人数优势,以为这次能打我军个措手不及,但事实证明,他们想多了。 也基本是在同一时间,有位战士突然内急,准备走到谷场附近小解。 不聊,就是他那没睡醒,还眯着的眼睛,突然看到远处有什么东西明晃晃的,像是手电,他揉了揉眼,仔细一看:不好,是日军的刺 刀。 情况紧急,他赶紧叫醒了正熟睡的战友,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由于原先罗炳辉在部署时,就是按照梅花桩的战术部署,分散在金牛山附近。 另外,金牛山附近四面山河环绕、山间丘陵起伏,洼地密集,易守难攻,所以是个歼敌的好地方。 随着一声枪响,双方陷入了激战。然而,日军对此地不熟,很快就陷入了被动。 反观我军,由于之前的实践,战士们把梅花桩战术运用的活灵活现,一时间打的敌人晕头转向。 虽然我军只有敌人约三分之一,但却机动灵活,竟把日军给包了饺子。 战斗结束后,经统计,我军牺牲54人,但却击毙日伪军500多人,光日军就有200多,几乎让日军全军覆没。 这一战,不仅打怕了日军,也打出了我军的威风,更打出了罗炳辉的名声。 在当时,还有这样的一段链子嘴:“新四军,真正强,抗战救国好榜样,金牛山上又大打了大胜仗,布下天罗和地网,杀得鬼子没处藏;势如破竹的梅花桩,杀伤他四五百,活捉他几十双……” 村田中佐信心满满,不料却遭到如此惨败,很快就遭到了上司的责怪,同时也让日军胆寒:这仗怎么打的?几百人这么快就没了! 气过头的日军,把气撒到了村田中佐身上:你,你去,去把尸体给我要回来。 村田中佐被打怕了,心理是一百个不愿意,只能硬着头皮去找罗炳辉。 罗炳辉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没有拒绝,毕竟这么多尸体,留在这也是麻烦事:“可以啊,不过要举着白旗来!” 举着白旗?对于村田中佐,这次脸可是丢到家了,但为了完成任务,也能照做。 几天后,村田中佐举着白旗,到我军驻地的一幕,也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 没多久,村田中佐心中不服,为一雪前耻,这次又带了一群人来找茬,但结果还是老样子,大败而归。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日军越来越没了底气,甚至把通往罗炳辉驻地的路,设置成了禁区。 其实,除了梅花桩令敌人胆寒之外,罗炳辉还发明了其他战术,比如“麻雀战术”、“地堡战术”等等,在战斗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罗炳辉,他无疑是战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军事才能令人钦佩不已。 他所发明的“梅花桩”战术,将兵力巧妙分散又相互呼应,化整为零的同时又形成了多个灵活的火力点,极大地降低了被日军集中消灭的风险,堪称战场上智慧的结晶。 罗炳辉的军事智慧,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向英雄前辈致敬!

0 阅读:44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