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国军上将于学忠被日军包围,带路的伪军司令喊话:“于总司令下山投降吧,否则不要怪兄弟手黑。“危急关头,少将魏凤韶装扮成于学忠,引开了日军的注意力。 1943年春季,日军对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在华北战场,日军集中了10余万兵力,妄图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第2战区司令官于学忠将军指挥部队在山东、河北一带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抗击战。第2战区下辖多支部队,其中包括了东北军的111师等主力部队,总兵力约有5万余人。 日军为了彻底消灭于学忠部,采取了"蚕食"战术,逐步压缩第2战区的活动空间。日军采用重兵集中突破,配合伪军部队分割包围的战术,试图将于学忠部分割歼灭。 5月初,日军调集了两个师团的兵力,在山东北部地区对第2战区总部发动突袭。日军的进攻来势汹汹,很快就突破了外围的防御阵地。 在短短几天内,于学忠的指挥部就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日军和伪军占据了周围的制高点,形成了三道包围圈,试图彻底截断于学忠部的退路。 当时的态势十分危急,日军的炮火不断轰击阵地,空中还有飞机进行侦察轰炸。第2战区的部队伤亡不断增加,弹药补给也逐渐见底。 这时,一支伪军部队的司令带着扩音器,站在山下对着于学忠的阵地喊话。这名伪军司令曾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团长,后来投降了日军。 伪军司令的喊话充满了威胁和利诱:"于总司令,日军已经完全包围了这里,再打下去只会徒增伤亡。只要你投降,日军承诺给予优待,保留你的军队编制。" 在第2战区总部被日军包围的危急关头,万毅凭借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向于学忠提出了一个突围方案。作为曾多次指挥过对日作战的将领,万毅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 万毅建议选择在夜间实施突围,并主动请缨担任带路先锋。于学忠考虑到万毅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同意了这个建议。 为了确保突围计划的成功,于学忠召集各部队指挥官研究细节。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由一个加强营担任突击队,另外派出几支部队在不同方向实施佯动。 在制定突围路线时,万毅选择了一条地势险要但日军防守相对薄弱的路线。这条路线虽然崎岖难行,但正因如此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为了分散日军的注意力,时任少将的魏凤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主动请缨装扮成于学忠的样子,带领一支小分队在另一个方向行动。 魏凤韶的这个计划得到了于学忠的批准。于是,在突围行动开始前,魏凤韶换上了与于学忠相似的军装。 5月15日深夜,突围行动正式开始。在月黑风高的掩护下,由万毅带领的突击队悄悄向日军的包围圈摸去。 与此同时,魏凤韶率领的佯动部队在东面方向制造声势。这支部队故意暴露行踪,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军果然上当,认为于学忠要从东面突围,立即调集大量兵力向魏凤韶部队所在方向包围。日军的主力被吸引到东面后,西面的防守力量相对薄弱。 万毅带领的突击队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地形掩护,成功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在接下来的行动中,突击队继续保持快速突进的态势。 这时候,魏凤韶的佯动部队依然在东面与日军周旋。日军投入了大量兵力想要抓获"于学忠",却始终无法得手。 这场突围战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第2战区官兵的士气。于学忠部队成功突围后,立即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重新部署了防御阵地。 这次突围战役打乱了日军在山东北部地区的军事部署。日军原本计划通过围歼于学忠部队,控制整个山东北部地区,但这个计划因为突围的成功而彻底落空。 在战后的总结中,于学忠对万毅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改变了此前对万毅的看法,不再相信那些指控万毅是共产党的说法。 于学忠的态度转变直接影响了对万毅的看管程度。特务团的官兵开始对万毅放松警惕,这为他后来的成功脱险创造了条件。 随着战争的发展,111师在师长常恩多和万毅等人的影响下,逐渐向共产党靠拢。到1943年底,111师的2700多名官兵最终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 这支部队加入八路军后,成为了滨海军区的重要力量。他们带来的军事经验和装备,大大增强了当地抗日武装的实力。 这场突围战役的成功,不仅挫败了日军的军事企图,更推动了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它证明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
1943年5月,国军上将于学忠被日军包围,带路的伪军司令喊话:“于总司令下山投降
甜蜜游记
2025-02-01 12:57:2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