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生产队在使用完这些化肥后,发现装化肥的袋子是

哄动这史记 2025-02-01 07:56:53

70年代,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生产队在使用完这些化肥后,发现装化肥的袋子是用质量上乘的白色尼龙布料制成,虽然上面印有“日本”、“尿素”等字样,但队长决定以每条袋子一定的价格出售给社员。社员们可以将这些袋子买回家,然后染成黑色或蓝色,用来制作裤子。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尿素裤,前面‘日本产’,后面是‘尿素’,隐约可见‘百分数’。”这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生产队里都流传的顺口溜。   这其实说的是在上个世纪,我国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里一个常见的景象。   那时候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见很多人穿着一条黑色的或者蓝色的裤子,这种裤子不仅结实耐磨,而且还能隐约看见上面写着“25kg”、“日本制造”的字样。   这要是放在现在,很多人肯定觉得又是什么独树一帜的时尚风潮,但这在当时其实是基于时代大背景而无奈产生的“废物利用”。   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新中国才成立不久,一切都是百废待兴,首要问题自然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为了把农业生产的效率提上去,当时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尿素作为化肥,用的便是质量上乘的白色尼龙布料。   那时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是衣服了。那时候衣服也和粮食一样,都需要票,每户都有额定的数量。   在六十年代初,全国经济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即便是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才发2.5尺布票,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也才能做出一条裤子。   而布票之所以这么短缺,也是因为当时粮食的短缺,如果要大量种棉花势必会占用种粮食的田地。   城市尚且如此,农村就更难了,很多人都只能穿着哥哥姐姐或是长辈留下来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时候连旧衣服都没得穿。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人发现那些尿素袋的材质和当时风靡的“的确良”很像。的确良是六十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工厂用进口的涤纶纤维做成衣服。   “的确良”不易褪色,还耐磨,而且仅需要一半尺寸的布票。不过因为科技水平尚且落后,还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赖进口,所以“的确良”也很难买到。   在发现尿素袋和“的确良”很像之后,不少人便将它用黑色或是蓝色的染料染色,再裁成裤子。所以当时的中国,最常见的三种衣服颜色便是黑、蓝、灰。   虽然用尿素袋做出来的裤子不那么美观,但那个年代考虑不到这么高的精神需求。尿素袋一度十分风靡,不少生产队还会把使用完的尿素袋拿出来出售。   为了解决穿衣问题,同时不会和粮食问题冲突,唯一的办法便是依靠化学纤维。   而化纤则需要依靠石油工业,因为芳烃是化纤制造的重要材料,其中对二甲苯在芳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七十年代,中国开始从西方国家引进多套化纤生产设备,最大的一套设在辽宁沈阳,此外还有上海石化、天津石化、四川维尼纶等。   从那之后我们可以大量的生产“的确良”,能保证全国人均“七尺布”。而这些也得益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而四大化纤基地也只是一个开始,此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发展化纤工业,1984年,布票正式成为历史,人民不再需要为了几尺布而发愁了。   2013年,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世界上第三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而我国也早已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化纤生产和消费大国。   从一条尿素袋裤子,到现如今服装的百花齐放,其实是中国科技和石油业飞速发展的缩影。   主要信源:央广网 70年70秒:从一条裤子到辉煌的中国石油工业    

0 阅读:4
哄动这史记

哄动这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