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德安,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南宋古墓。打开棺盖,众人惊呆了,只见墓主人的右手拿着一根桃枝,桃枝上系着两个粽子。考古专家:这是我国最早的实物粽子,网友:还能吃吗? 1988年的江西德安县,一家羽绒服工厂的建设改变了这个小镇的命运。当挖掘机的钢齿触碰到坚硬的青石板时,一段尘封近八百年的历史正等待着被揭开。 工人们起初以为只是一块普通的岩石,但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块青石板表面光滑平整,明显带有人工打磨的痕迹。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一眼就认出这很可能是一座古墓的墓顶。 工地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叫停了施工,并迅速联系了当地文物部门。德安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很快赶到现场,初步勘探后确定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墓。 考古队展开了紧急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很快就清理出了这座古墓的全貌。这座古墓规模不大,长3.34米,宽1.5米,深度1.8米,但其建造工艺十分讲究。 墓室采用了青石板构造的石椁,内部填充了防潮石灰,最里层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红色漆木棺材。从考古发现的400多件随葬品来看,这些精美的女性衣物和梳妆用品无不彰显着墓主人的非凡身份。 在棺椁中发现的墓志铭揭示了这位神秘女子的身份:南宋"安人"周氏。她出生于1240年的武宁县,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十七岁那年,周氏嫁给了南宋新太平州的通判吴畴,获得了"安人"的封号。然而命运弄人,这位贵妇人在三十四岁时就永远离开了人世。 让考古专家感到困惑的是,按照当时的礼制,像周氏这样身份的女子应该与丈夫合葬。但通过进一步研究史料发现,周氏的丈夫吴畴在此之前已有发妻冯氏。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文物,考古专家们决定将这口保存完好的红漆棺木运回博物馆。他们选择在专门的恒温恒湿房间内进行开棺工作,这是吸取了1956年定陵发掘的重要教训。 当年定陵的发掘虽然收获丰富,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许多珍贵文物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就遭到了不可逆转的损坏。这次发掘专家们格外谨慎,选择在深夜进行开棺工作。 选择半夜开棺并非出于迷信,而是基于科学考量。夜晚的紫外线最弱,温度和湿度都较为稳定,这些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遭受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害。 专家组全副武装,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棺盖。棺内的景象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一副彩色的星宿图漂浮在积水之上,经过数百年依然色彩鲜艳。 这幅星宿图的尺寸十分可观,长约两米,宽约0.6米。虽然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已经粘在了棺材上,但其精美的工艺水平和绘制技术仍然让现代人叹为观止。 在取下星宿图后,考古人员发现了更令人惊讶的景象。墓主周氏的遗体保存状态极好,不仅皮肤保持着弹性,连毛孔都清晰可见。 她头戴金丝彩冠,身着黄色罗袍和罗裤,一副贵妇人的装扮。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右手,竟然握着一根桃枝,而桃枝上还系着两个保存完整的粽子。 这个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随葬品中出现桃枝和粽子的组合,为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和民间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除了这些特殊的随葬品,考古人员还在墓中清理出了4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包括精美的丝织品、各类首饰和日常生活用品,展现了南宋时期精湛的手工艺水平。 德安古墓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女性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周氏遗骸的研究,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重要证据:她的双脚是典型的"三寸金莲"。 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为缠足习俗的起源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此前关于缠足起源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周氏的衣着和随葬品,完整展现了南宋贵族女性的生活细节。从她身上的黄色罗袍、金丝彩冠,到精美的梳妆用品,都反映出南宋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通过对遗骸的进一步研究,专家们发现了周氏死亡的真正原因。脱离的子宫和大腿根部的血迹残留,都指向了难产这一结局。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一位年轻女子的悲剧命运,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南宋时期虽然医学发达,但在产科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墓中发现的桃枝和粽子组合,为研究古代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桃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辟邪驱鬼的寓意,而粽子则可能与祭祀仪式有关。 这种独特的随葬品组合,展示了南宋时期民间信仰与丧葬文化的紧密联系。它证实了许多在古籍中记载的民俗传统,确实存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保存完好的粽子,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实物粽子标本。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饮食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 德安古墓的发掘工作严格遵守了现代考古规范,采用了多项保护措施。这些经验为今后类似墓葬的发掘和文物保护提供了宝贵参考。
1988年,江西德安,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南宋古墓。打开棺盖,众人惊呆了,只见墓主
甜蜜游记
2025-01-26 20:57:41
0
阅读: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