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2岁的齐白石,突然得知好友徐悲鸿已去世3年,立马赶到徐家。一进门,他就要弯腰下跪,徐家人吓得急忙去拉,齐白石推开众人,抖动着花白胡子,大哭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1930年代的北平城,虽然已不再是政治中心,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汇集地。在这座古都中,活跃着许多艺术名家,其中就有两位后来被誉为"南徐北齐"的绘画大师。 这两位大师,一位是年过花甲的齐白石,另一位是正当盛年的徐悲鸿。他们之间相差32岁,但却建立了一段超越年龄的深厚友谊。 当时的北平画坛,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折期。已经成名的齐白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而刚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则带来了全新的艺术理念。 这对师友的交往始于书信往来。徐悲鸿每次到访北平,都会提前写信告知齐白石,信中常常写着"本月终想来平一行"或"年终鸿必来旧都"这样的话语。 在北平期间,徐悲鸿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齐白石的关注。尽管齐白石向来深居简出,但只要是徐悲鸿的活动,他都会破例参加。 1935年的春节期间,是两人交往最密切的时期之一。除夕之夜,徐悲鸿刚到北平,齐白石就与其他友人一同在西长安街的饭庄为他接风洗尘。 更令人称道的是,向来不轻易在家宴客的齐白石,专门在自己家中设宴款待徐悲鸿。这在当时的北平画坛传为美谈。 同年正月初五,北平艺文中学礼堂举办茶会欢迎徐悲鸿。当天虽然"车马盈门",但齐白石夫妇却是最早到场的。 齐白石因身体原因不能久留,但他仍然写下了一段亲切的留言:"余画友之最可钦佩者,惟我悲鸿,君所见作物甚多,今日所展,尤胜当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己难寻是常谈,而齐白石与徐悲鸿的关系却超越了一般的师友之情。两位艺术大师之间的信任,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同时代的艺术家,齐白石对徐悲鸿的艺术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艺文中学的画展上,年过古稀的齐白石专门留下书评,称赞徐悲鸿的作品"尤胜当年"。 徐悲鸿也同样尊重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每当有人质疑齐白石的艺术价值时,徐悲鸿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他辩护。 在国立北平艺专,徐悲鸿多次力荐齐白石担任教职。面对有人提出质疑的声音,徐悲鸿以自己的声誉作保,坚持保留齐白石的教授职位。 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更延伸到生活中的重要决策。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当许多人选择离开时,齐白石正面临着去留的重大抉择。 正是徐悲鸿的建议,让年迈的齐白石打消了离开北平的念头。徐悲鸿率领国立北平艺专留下的决定,给予了齐白石极大的信心。 生活中的琐事,同样见证着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950年,当齐白石的生活遭遇困境时,徐悲鸿夫妇多次伸出援手,帮助解决护理人员等实际问题。 在待遇问题上,徐悲鸿更是表现出难得的担当。他向文化部提议增加齐白石的月薪,并以每月交付作品的方式,确保这位老艺术家的基本生活保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在北京逝世,终年58岁。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有限,加上齐白石年事已高,这个噩耗并未及时传到他的耳中。 直到1956年,已经92岁高龄的齐白石才得知这个消息。老人立即动身前往徐家,表达自己的哀思。 在徐家门前,年迈的齐白石要弯腰下跪,被徐家人急忙搀扶。面对故友的离世,这位耄耋老人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两人之间超越常人的精神联系,更成为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虽然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但他们的艺术精神却得到了永恒的传承。 徐悲鸿和齐白石的艺术理念虽有不同,但都致力于推动中国画的革新。徐悲鸿主张将西方技法与中国传统相结合,而齐白石则在传统中开创新风。 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路径,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他们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各自的作品中,更影响了整个时代的艺术走向。 他们的交往跨越了三个时代:从民国初期到抗战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每个历史阶段,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段师友情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情谊,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他们的互相支持和理解,为后人树立了艺术家之间相知相惜的典范。
1956年,92岁的齐白石,突然得知好友徐悲鸿已去世3年,立马赶到徐家。一进门,
甜蜜游记
2025-01-25 14:56:10
0
阅读:4
老家的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