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撒切尔大手一挥,停止了给学生免费分发牛奶的政策,她被称为“学生牛奶掠夺者”,之后的很多政策都对民众不利,让英国平民对她十分厌恶。 二战之后的英国一直在努力恢复经济,但进展并不顺利。到了1970年,英国的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政府预算捉襟见肘,各项社会福利支出都面临着巨大压力。 工业生产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20%。英国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削减各项开支,以应对严峻的财政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教育部长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她宣布取消已经实施多年的小学生免费牛奶计划,这项政策此前为七至十一岁的学童每天提供三分之一品脱的免费牛奶。 这项福利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当时是为了改善贫困学童的营养状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免费牛奶计划已经成为英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撒切尔的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于许多工薪家庭来说,免费的学生牛奶不仅仅是一项福利,更是确保孩子们基本营养需求的重要保障。 在当时的经济困境下,很多家庭的收入本就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取消免费牛奶的政策无疑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媒体开始大量报道这一政策变化,批评声音此起彼伏。 正是在这个时期,"牛奶掠夺者"(Milk Snatcher)这个绰号开始与撒切尔的名字紧密相连。这个称号不仅反映了民众对这项政策的不满,更折射出他们对政府削减社会福利的担忧。 教师工会和家长组织纷纷发起抗议,他们认为这项政策将对儿童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数据显示,在政策实施后,部分地区的学童营养状况确实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1979年,撒切尔正式就任英国首相,立即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她推行的紧缩政策主要针对通货膨胀问题,采取了提高利率、削减政府开支等手段。 撒切尔政府同时推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将多家大型国有企业转为私人所有。英国石油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曾经的国有能源巨头被分拆并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电信行业的改革更是波及到千家万户,原本的国有英国电信被私有化后,虽然服务效率提高了,但普通用户的通信成本也随之上升。这种改革模式随后在其他行业中复制。 钢铁行业的重组堪称撒切尔改革中最具争议的案例之一。英国钢铁公司在私有化过程中,大量工厂被关闭,传统工业区就业岗位锐减。 这些改革导致了严重的失业潮,失业率一度攀升到历史高点。在一些工业城市,失业率甚至超过了20%,大量工人家庭陷入了生活困境。 私有化后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纷纷采取裁员措施。即使保住工作的员工,也面临着工资冻结或下调的处境。 原本由工会争取来的各种福利待遇,如带薪休假、医疗保险等,在私有化浪潮中逐渐消失。这引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种经济改革虽然在宏观层面上控制了通货膨胀,提高了市场效率,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企业私有化确实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如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经营效率的改善。但这些改善似乎更多地惠及了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而不是基层民众。 1982年4月,阿根廷入侵福克兰群岛(马岛)的军事行动成为撒切尔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最终以英国的胜利告终,极大地提升了撒切尔的政治声望。 战争的胜利为撒切尔赢得了连任的机会,但这并未改变其国内政策遭受的普遍质疑。民众在为国家胜利感到自豪的同时,仍然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活压力。 在撒切尔执政期间,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和企业高管收入飞速增长,而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到1990年间,英国最富有的10%人群的收入增长了60%以上,而最贫困的10%人群的收入却几乎没有增长。这种悬殊的收入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 工人阶级面临的困境尤为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会力量被削弱,社会福利不断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基层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 曾经繁荣的工业区变成了经济衰退地带,大量工厂关闭,社区荒废。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找工作机会,传统的社区结构遭到破坏。 撒切尔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政府大幅削减公共住房支出,鼓励居民购买公房,这导致许多低收入家庭失去了获得住房保障的机会。 医疗卫生体系也受到影响,国民保健服务(NHS)的预算被削减,等待就医时间变长,医疗服务质量下降。这些变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国际上,撒切尔被称为"铁娘子",她的强硬作风和改革决心赢得了广泛认可。然而在国内,她的政策却遭到了大量民众的反对。 她的政策对不同阶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金融业和服务业从改革中获益,而传统产业工人则成为了改革的最大受害者。
1970年,撒切尔大手一挥,停止了给学生免费分发牛奶的政策,她被称为“学生牛奶掠
甜蜜游记
2025-01-25 14:56:10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