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写信告诉赖雅,她怀孕3个月了。赖雅决定担负起责任,向张爱玲求婚。张爱玲同意了。但张爱玲喝下了堕胎药,她把孩子倒入马桶,按下按纽,一个男胎在波涛汹涌中被冲走了。 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告别了熟悉的生活环境,以“中国专才难民”的身份登上了克力夫兰总统号邮轮,从香港出发,经日本,抵达美国旧金山。 她希望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和自由,开始新的文学征程。 初到美国,张爱玲迅速获得了绿卡,正式成为合法移民。 在她眼中,美国象征着广阔的自由空间,或许还能给予她文学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为了在异国扎根,她抓紧机会推出英文版小说《秧歌》。 这部作品虽然赢得了评论界的好评,却未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无法为她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 从香港带来的积蓄眼看着迅速耗尽,张爱玲只能申请文学营地的资助。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她遇到了年长她29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 彼时,36岁的张爱玲早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而年过半百的赖雅不过是个失意潦倒的学者。两人的相遇犹如"一见钟情",很快坠入了热恋。 但是,命运之神却跟他们开了个大玩笑——张爱玲竟然意外怀孕了。 对于从未奢望过为人母的张爱玲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她曾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创伤,也目睹了母亲对她的冷漠,因而对亲子关系早已心灰意冷。 更何况,她和赖雅的处境本就岌岌可危——中年得子,对一个连生活都难以为继的流亡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正直的赖雅还是决定挺身而出,向张爱玲求婚,承诺给她一个名分和归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张爱玲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彷徨。 她生性清冷孤傲,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的日子,不知是否有能力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再者,赖雅当时已年过花甲,她也担心孩子会遗传某些疾病。 思前想后,张爱玲最终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堕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独自前往诊所,喝下了一剂堕胎药。 随后,她亲眼看着那个尚未成形的小生命随着水流消失在马桶里,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过程对她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创伤,在日后的作品中也隐约能看到痕迹。 堕胎后,张爱玲郑重地向赖雅说了"Yes",接受了他的求婚。 虽然失去了孩子,但他们的感情却更加坚定。在张爱玲眼中,赖雅虽然一无所有,却能给予她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呵护。 婚后,即便生活清苦,但有了爱的滋润,张爱玲内心反而无比知足和满盈。 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却充满了温馨与甜蜜。 1960年10月,正值张爱玲38岁生日,赖雅特意为她准备了一顿简单而温馨的晚餐。 他亲手烹制了几样家常小菜,还买了一个小蛋糕。晚餐后,两人又一同去看了场喜剧电影。 散场时已是夜幕低垂,他们就这样慢慢地散着步,聊着天,走在寒风萧瑟的街头。 回到家中,把剩下的饭菜热了热,就着清粥吃了个尽兴。 然而,好景不长,婚后第五年,赖雅再次中风昏迷。 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张爱玲不得不离开身边这个需要照顾的男人,回到香港四处奔波,写稿赚钱。 即便生活艰辛,她也咬牙坚持,因为她明白唯有自己才是赖雅的依靠。 那段日子,张爱玲总是在片场与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白天写稿,晚上照顾赖雅,她几乎累到心力交瘁。 但每当看到丈夫虚弱的面容,她又充满了无尽的怜惜和不舍。从没有人如此需要过她,她也从没有如此奉献过自己的全部心力。 在照顾赖雅的日子里,张爱玲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付出竟是如此甘之如饴。 遗憾的是,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对苦命鸳鸯。 婚后不久,赖雅就病倒了,张爱玲忙前忙后照料他,直至1966年赖雅去世。 在这11年间,张爱玲用她的笔养活着这个家,用她的爱温暖着赖雅。纵使最后只能黯然天人永隔,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已在她心中永远定格。 张爱玲晚年的生活充满了疾病与心理上的挣扎。她患上了皮肤病,身体上不断出现瘙痒与红肿,甚至因此频繁搬家。 据她自己描述,她深受“虫患”困扰,但医生们却多次表示,她的瘙痒问题更多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为了省钱,她经常住在汽车旅馆里,三天换一次住处。张爱玲的病痛与心理创伤,让她晚年的生活充满了不安。 1980年代,随着“张爱玲热”在华语世界的兴起,她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是,她仍然没有从孤独中解脱出来。她避开记者的采访,拒绝与人交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内去世,时年75岁。她独居的生活让她的离世无人察觉,直到一周后才被发现。她的遗体被发现时,面容安详,然而房间里的简陋陈设却让人不禁感叹她晚年的贫困与孤独。 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大放异彩,却在美国无人问津;她渴望自由与安全感,却始终未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尽管她经历了无数挫折,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却永远成为华语文坛的瑰宝。 最终,张爱玲的骨灰被撒向大海。 她的一生如同她的文字一样,带着浓重的孤独感,飘荡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文学史上一抹独特而永恒的光辉。
张爱玲写信告诉赖雅,她怀孕3个月了。赖雅决定担负起责任,向张爱玲求婚。张爱玲同意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23 13:30:12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