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时,被正在山洞修行的李圆忠道长目睹,他上前查看后,发现有两位战士没有掉进山沟,而是幸运地被树枝挂住,于是他立刻跑下山求援,这才救下了两位战士! 1941年的秋天,日本侵略军正在华北地区大肆扩张势力范围。这一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了约7万余人的军事力量,配备了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准备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起一场大规模的"秋季大扫荡"行动。 在这支庞大的日军队伍中,有3500余人的部队被分成多路,向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地区发起进攻。狼牙山地区地形险要,山势陡峭,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屏障之一。 在地理位置上,狼牙山属于太行山脉,其主峰棋盘坨海拔高达1000多米。这里三面是陡峭的悬崖绝壁,只有一面是相对缓和的山坡,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其成为天然的军事要塞。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不仅有重要的军事设施,还聚集了大量的抗日军民。 9月25日,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营第7连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部队要负责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 在第7连中,6班的5名战士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他们要负责阻击其中一路500多名日军的追击,为大部队和群众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 这5名战士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在狼牙山区复杂的地形中,他们充分发挥了地形优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 起初,他们采取节节抵抗的方式,一边打一边退。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还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完成阻击任务后,五名战士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在这里,他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 这个岔路口一条路通向山区纵深,是大部队转移的方向,另一条路则通向狼牙山的主峰棋盘坨。在岔路口,班长马宝玉和战士们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情况。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跟随大部队转移,那么尾随的日军就可能会对转移中的根据地军民构成威胁。而另一条通向棋盘坨的路,虽然通往一个三面绝壁、一面陡坡的孤峰,但却能够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在共产党员马宝玉和葛振林的带领下,五名战士一致决定选择了后一条路。他们决定继续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为转移的军民争取更多的时间。 为了让追击的日军相信前方就是我军的指挥机关和群众,五名战士采取了边打边撤的战术。这个策略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 一名日军大佐带领着500多名士兵,紧跟着这五名战士的脚步,沿着陡峭的山路向狼牙山主峰进发。日军认为他们很快就能抓获中国军队的重要人物。 在通往棋盘坨的路上,五名战士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利用每一块岩石、每一处凹陷作为掩护,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这场战斗持续了五个多小时,五名战士共击毙和打伤了90多名日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意志。 当战斗进行到最后阶段,五名战士已经退到了棋盘坨的顶部。此时,他们的子弹已经全部打光。 当最后一块石头也被用完时,五名战士面临着是否投降的抉择。但作为中国军人,他们选择了宁死不屈的态度。 在狼牙山主峰棋盘坨的悬崖上,葛振林和宋学义被茂密的树枝挡住了下坠的势头。尽管他们都身负重伤,但这个意外为他们保住了宝贵的生命。 当地的群众冒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来到悬崖边搜寻幸存者。他们发现了两位受伤的战士后,立即组织人手进行救援。 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两位伤员被小心翼翼地从树枝上救下来。群众们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提供了紧急救治。 这个感人的救援行动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关系。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群众们不顾个人安危,全力营救受伤的八路军战士。 当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上报到晋察冀军区后,立即引起了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契机。 朱良才和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共同签署了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的政治训令。这个训令在全军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了永远纪念五壮士的英雄事迹,1942年3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军区决定在狼牙山修建一座纪念塔。这座纪念塔被命名为《狼牙山三烈士塔》。 修建纪念塔的过程体现了军民同心协力的精神。当地军民自带干粮和工具,将建筑材料一点一点地运送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顶。 朱良才亲自为纪念塔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歌颂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这首诗被刻在塔座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1943年,日军用山炮将这座纪念塔击毁。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这座塔得到了重建。 聂荣臻元帅亲自为重建后的纪念塔题名《狼牙山五勇士塔》。这座塔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被毁,但后来又重新修建。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了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这个故事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时,被正在山洞修行的李圆忠道长目睹,他上前查看后
甜蜜游记
2025-01-17 17:50:35
0
阅读:56